胡建淼:发展经济决不能依靠“低人权优势”策略


2010年10月19日上午,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主办的第三届“北京人权论坛”在北京开幕。本次论坛的主题为“人权与发展:概念、模式、途径再思考”,下设“科学发展与人权”、“文化多样性与人权”、“全球治理与人权”三个分议题。来自28个国家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及港澳台地区的近百名人权高级官员和专家学者出席论坛。

浙江泽大律师事务所名誉主任、浙江工商大学校长,浙江大学法学教授胡建淼在会上发言说,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关注的问题,更是当今世界普遍关心的主题。而任何社会的发展,都是在一定的发展观支配下的发展。只有在正确的发展思想与发展战略的指引下,社会才能够快速、健康地发展。因此,确立一种什么样的发展观,对于任何社会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他说,2003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随后不久,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的宪法修正案,这次修宪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这种时间上的先后关系,看似偶然,实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科学发展观与人权之间的关系有了全新的深刻的认识和体会:科学发展的精神实质就是促进和实现人权。

他认为,在包括科学发展观在内的各种新发展观产生之前,在传统发展观占支配地位的时代,人类在追求发展的同时,又阻碍了发展,从而形成了“发展的悖论”,使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深深地陷入了困境。这一方面表现为掠夺性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造成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无止境地滥用现存资源,使后代借以发展的资源存量大为减少,导致发展陷入了不可持续等问题;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人的异化”和自由的丧失。正像法兰克福学派重要代表人物赫伯特 马尔库塞所批判的那样,现代发达工业社会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思维,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则成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像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的麻木不仁的“单向度的人” 。

他指出,马尔库塞的观点对现代发达工业社会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这种批判对当下中国不无启发意义。当然,中国的国情与发达工业社会不同,我们需要批判和防范的也许是所谓的“低人权优势”一说。“低人权优势”,主要是指依靠低工资、低福利、高强度劳动以及对其他方面的权利和自由的克减来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取得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表面上看来,低人权会加速原始积累,低人权似乎有助于经济增长。但是,这种低人权、低成本的优势是不可持续的,而且,这样的经济增长也决不意味着人民的福利的最大化,其结果甚至可能是负增长。因此,所谓的“低人权优势”决不是优势,而是对劳动者人权的侵害,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严重背离。经济学研究表明,人权和经济发展是一种正相关关系,即“人权越提高,经济越发展”。改善人权最终来说并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反而会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背景。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高人权才有高增长”。

最后他说,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人权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和进步的时期,也是中国经济得到极大改善和发展的时期。当然,瞻望未来,我们前面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