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监管当局单方面调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有无必要?


记者:中行融资传言已久,期间关于其融资方式就有诸多版本,而最后中行选择发行可转债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其选择会否成为其他大行再融资重点考虑的方式?

 

赵庆明:中行可能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目前市场对中行股价有一些低估,现在的股价更多的是反应2008年之前的业绩,但2009年中行业务突飞猛进,2010年中行的业务及业绩也一定会有较大的增长,因此中行希望这些都反映到股价上来,希望能卖到更好的价钱;与此同时,可转债相当于给市场设立了一个缓冲期,这种融资方式对市场冲击比较小。

之前银行用这种方式融资的并不多,大行没用过,我觉得中行这次的做法对工行、建行等银行融资会有一定示范效应。

 

记者:中行融资千亿的消息对市场冲击很大,也因此,市场寄希望于汇金出手解各大国有银行资本之困。但根据中行公告,其可转债发行对象并不包括汇金公司。这是否意味着,汇金在各大国有银行再融资事件中将扮演旁观者的角色?你认为,汇金不介入各行融资计划是出于何种考虑?

 

赵庆明:我觉得现在还不能够确认汇金就不参与中行的再融资,可转债价格确定后,再对大股东定向增发应该也可以,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融资的时候,汇金也可参与。而此次不参与,也不代表汇金放弃未来参与几大银行的融资计划,所以还不能说汇金会扮演一个旁观者的角色。整体看,大银行对资本金的需求很大,汇金如果不参与的话股权比例一定会被稀释,当然短期来看,还不至于失去控股地位。

另一方面,从中投角度来说,资金也确实相对有限。虽然说两千多亿美元也不少,但四大行,包括交行、还有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等都需要投钱,所以其资金确实有限;另一方面,中投对1.5万亿人民币承担多少成本也不是很清楚,目前通过几大银行每年有一些分红,表面来看也很可观,就工行2009年的业绩预增是1000多亿,假如分50%,中投以其所占股份比例分红,也能分一百多亿;建行分的就更多了,但这个分红足不足够弥补那块成本也不太清楚。

未来,汇金直接通过利润转股帮助银行增加资本金的可能也是有的。假如各家银行都不分红,这一块也就形成了它的核心资本。

 

记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监管部门一再提高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也因此频传银行融资计划。您觉得,未来一两年,中国银行业存在多大的融资规模需求?有观点认为,监管部门将弹性调整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底线要求,这一调整取决于哪些因素?调整的趋势如何?

 

赵庆明: 2010年监管部门确定的新增贷款目标大体看在7.5万亿左右,7.5万亿实际上对应的风险资产不会低于7.5万亿。因为存贷比是75%,银行要放7.5万亿贷款,背后的存款至少是10万亿,另2.5万亿要持有一些国债等,这些有的有风险权重,因此它的风险资产可能会超过7.5万亿。而目前大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要求是7%,这个量非常可观。2011年信贷也不大可能低于7.5万亿,2010-2011年信贷规模可能是18万亿,18万亿乘上0.07就是1.26万亿,再乘上0.75,大约应该是9000多亿,即相对于信贷需要的核心资本来说,实际上是一万亿元左右。目前上市银行和一些准备上市的银行,整个财务规模差不多占到我们整个银行业规模的四分之三,而目前他们闲置资本,可能也就有2000亿,因此如果按照银监会要求的7%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我认为未来两年,已上市的银行和准备上市的银行对资本的需求有可能在5000-7000亿。就算未来两年新增贷款在17万亿,未来的融资需求也要到五到六千亿。

至于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我觉得没必要调的那么高。

一是,我们的银行正处于高成长期。从1979年到现在,我们的GDP增长率去掉物价基本上是9.5%以上,银行的增长率考虑物价因素在内,可能在15%或者更高。假如说未来我们经济能够保持10%的增长率,CPI的上涨是2%的话,银行资产的成长率是12%以上。我们不像西方国家成长率非常缓慢,我们的变化是非常显著的,像民生银行每年都翻着番地朝上走。

第二个现实就是经过本轮银行改革,我们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比以前大大提高,甚至说在国际上,我们的风险管理能力也是非常好的。

第三点,不能忽视我们银行仍然是以低风险的传统业务为主。国际上的大银行,包括雷曼,资金充足率都是很充足的,但它倒下去了,所以不是说资本充足率充足就能确保没有风险。我们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现在不是和新巴塞尔协议接轨,而是远远超过了它的要求。新巴塞尔协议对核心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是4%,它要求的不仅是信用风险,还囊括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而实际上目前我们也已经算上这两个风险了,并且还将核心资本充足率的要求由4%提高到7%,我觉得这有点忽视国情,忽视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风险源。

现在很多国家都推迟执行巴塞尔协议,这种情况下,我们却实行了如此羹尧要求的审慎的风险监管,我觉得真的没必要调高要求,没必要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妄自菲薄。

调整的趋势目前很难说,但观察过去的做法来看,趋势可能是越调越高。核心资本充足率已经由4%调高到7%,资本充足率由8%调高到了11%。如果延续这种趋势,核心资本充足率是不是7%不行就8%,资本充足率11%不行就13%,甚至调到16%,目前真的不好确定。

 

 

记者:监管部门初定,2010年全国信贷增长在7.5万亿左右,预计对商业银行2010年整体业绩有多大影响?这是否也会对商业银行再融资计划产生影响?

 

赵庆明:资产规模增长对业绩一定有贡献。目前我们的货币政策从极度宽松向适度宽松转变,但根据我的观察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向,不过市场预期已经发生较大变化。大家感觉要加息了,活期存款可能就更多一点,这种预期会降低银行的成本。与此同时,监管部门对信贷规模管制现在比较严格,制造了一种人为紧张的局面,之前银行对一些大客户贷款利率下幅10%,而从去年年底以来,银行对2010年的定调基本上都是不下幅了,并且争取定价权,还要上幅,上幅的同时还要收一些其它费用,实际上贷款利率上升了不止10%。目前来看2010年如果大的方向不发生改变,即货币政策不再放松,企业部门的信贷需求不会出现剧降,我想2010年银行整体业绩增长比2009年高得多。

 

注:这是1月29日笔者接受国内某知名证券报记者采访的文字记录。在这里的篇名为笔者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