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向真实的努力
——拆解“小闲事”
对于文学作品来说,真实往往先于审美,有时甚至可以把真实作为唯一标准,它既是对写作者的最低要求,也可以体现作品的最高境界。传记就是这样一种文体。在我看来,从真实性的角度分析《小闲事》这部传记性的作品最能揭示其价值。
最便捷的法子也许是拆字,但有必要倒过来:把“小闲事”变成“事闲小”。之所以从“事”说起,因为它是个基础。而且,通常所说的真实往往指的是这一部分。比如,鲁迅与许广平的恋爱关系是从何时确立的,鲁迅和周作人为什么断交了,到底是谁向鲁迅许诺了一个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如此等等,这些都是“事”,是曾经发生的客观事实。它们构成了传记写作的基本史料,因而也成了衡量一部传记是否可信的最低标准。为了求得与过去的事实相符,很多学者穷其一生都在搜寻可能永远也找不到的材料,找到相关材料后又千方百计地考证其真伪,有时却几乎完全没有得到证实的可能。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治学方法”;《小闲事》的作者却志不在此,因而这本书的意义并不在于“事”,而在于“闲”。
“闲”是一种心情,或者说是一种心理真实,主观真实。人物的心情固然可以由他做的事流露出来,然而还有不少心情相当隐秘,甚至一直处于忍而未发的状态(本书在写隐秘心理方面有出色的表现)。对于一部传记来说,人物心理并非可有可无,而在必写之列,《小闲事》的特色是正从这方面凸现出来的。不难发现,书中有不少推测的话,有时作者还直接站出来替鲁迅或许广平发言,这些话大多关乎心情。在“寂寞燃烧”一节中,提到许广平的一张纸条,但它后来丢失了,作者便补写了一份:“鲁迅师,五月七日的事件《京报》为何不见报道,我在这种沉默中闻到了油墨的味道,除了我的名字之外,被涂黑的事物,原来还有一些。这不得不使我的内心感到寂寞。鲁迅师,谢谢你的火焰,温暖了,燃烧了我。”尽管作者声称这张纸条“纯属杜撰”,但它确实符合当时许广平那种既受挫又不无期待的复杂心理。写好主观真实需要想象力,这其实是一种再创造,需要作者设身处地,把自己“变成”正在写的那个人。赵瑜是个作家,长于此道。他写鲁迅分明钻进了鲁迅的心里,对鲁迅的心事和处境相当熟悉;更精彩的是他写许广平的文字,作者似乎不是在写许广平,仿佛他就是许广平,相关的文字简直成了日记。如若不信,可以看看“怀孕时的许广平”。作者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坚持把所写的对象放在当时的处境里,让人物的心情从他当时的处境与人际交往中生发出来。在我的印象中,这本书对厦门时期的鲁迅心理写得最有特色。当时的鲁迅处于对许广平的“默念”中,而涛声、气候、饭食、住宿,以及校内的派系斗争都不过是“默念”的背景。尤其是通过“九十六级石阶”这个细节,作者发掘了鲁迅的寂寞与闲暇,所谓的“小闲事”也出自这个时期,“小闲事”见于1926年11月3日鲁迅给许广平的信中,但对本书而言,“小闲事”已不在于“闲”,而在于“小”。
赵瑜认为,“小闲事”就是鲁迅“在衣食住行中所遇到的好笑事”,因而书中有不少地方描述吃饭的情景,而给人印象最深的应是夜间如厕问题。因为当时鲁迅的住房里没有卫生间,厕所又太远,只好在楼下的草地里方便,或者先用一个瓷罐子救急,再从窗口泼出去。这些文字把鲁迅从学术作品的高度转移到了吃喝拉撒的层面。它意在表明鲁迅也是个普通人。就此而言,“小”(生活的普通)不是对“大”(写作的伟大)的否定,而是对“大”的补充,同时,这对那些一味拔高鲁迅的文章也是一种纠正。更重要的是,这些吃喝拉撒的小事出现在鲁迅给许广平的信中,作者断定“在情书写尿尿如何如何,一定是感情非常亲密才行”,并认为它“在无意中泄露了写信者与收信者肉体上的某种亲昵无间的关系”。这种看法显然是难以反驳的。在本书中,作者正是通过这些小事揭示了鲁迅的率真个性、幽默色彩以及貌似无赖的天真行为,而这一切事实上都处于恋爱的氛围中,或者说是被恋爱激发的。如果不谈恋爱,鲁迅的这些性情就显示不出来,至少不会表露得这么鲜明。在我看来,“小”绝不限于衣食住行之类的生活琐事。因为在鲁迅给许广平的那封信中,列举在“小闲事”名下的事情其实并不“小”,特别是郑振铎来信让鲁迅处理一个中国留学生与盐谷温之间的尴尬关系,以及顾颉刚有意让人顶替孙伏园执教,这些事为什么显得“小”呢?因为鲁迅处于热恋的高峰,此时与许广平无关的事都处于被俯视的状态,焉能不“小”。由此来看,作者把鲁迅恋爱期间发生的事称为“小闲事”是有道理的。事实上,无论是对鲁迅本人还是当时的社会来说,鲁迅的恋爱既不“小”,也不“闲”。正如书中所述,鲁迅的恋爱是经过了痛苦的心理斗争的,从坚持做一世牺牲到发出“我可以爱”的宣言,这是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不过,同样如书中大量细节(“小”)所显示的,恋爱本身其实也无非是衣食住行(“事”)以及悲欢离合(“情”)。
就此而言,侧重于写“小”,正是本书价值最大的地方。由四十五个精致的片段以及无数有趣的细节汇成的整体充分展现了鲁迅的另一面:普通的一面,不伟大的一面,不可爱的一面,以及有缺陷的一面。把这些方面和他的伟大综合起来,这才是一个真正的鲁迅。用作者的话说,他要借助这本书完成“还原鲁迅”的心愿。“还原”自然是朝向真实的努力,但真实总是多面的、复杂的、相互交织的、流动变化的。就此而言,真实只能无限接近,却永远无法到达。也许正因为这样,它才得以保持神秘而强大的魅力,并吸引那些有志于此的人向着它做无止境的努力。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