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劳动力价格特别是普通工人的劳动力价格是没有太大变化的。但劳动力供给短缺已经开始出现,企业必须增加工资才能吸引到额外的劳动力,反映在劳动力市场必然出现价格调整持续出现。这也是为什么即便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农民工为主的普通工人的价格还是在上涨的。
对于廉价劳动力时代即将远去我们还需理性看待,劳动力价格的进一步上升将扭转我国劳动分配占GDP比重持续下降的局面,也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购买力,为内需发展提供持续动力,这对于中国内需型经济转型意义更为深远。同时劳动力成本上升意味着劳动力需求开始从增量粗放扩张向存量结构提升转变,由于我国人均GDP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技术和自然资源严重不足的基本态势还没有改变,远未达到资本替代劳动的经济发展阶段,为此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支持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和升级。
缓解频频出现的“用工荒”现象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公共政策还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工社会保障、福利待遇、社会政策都不完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劳动供给潜力的发挥。举个例子,统计调查发现农民工每年外出就业的时间是9个多月,春节期间大量的农民工在工作地和家乡往返,这样农民工实际有效劳动供给时间就缩短了。如果说我们从制度上完善城市化政策,让城乡之间二元结构消除得更迅速一点的话,劳动供给时间就增加了,这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劳动力短缺。当然,公共政策需要投入更多人力资本,比如完善农民工培训体系制度,使他们更适应未来的结构调整。
第二,劳动力市场政策方面没有必要做额外的政策调整。因为劳动力短缺和工资上涨是经济发展过程的规律,也是我们希望的结果。这是因为:工资上涨后劳动者能从劳动中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增加福利,这是积极方面;另外通过工资上涨也能改变产业结构的关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就会下降,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附加值高的产业就会有更高的竞争优势。
从“用工慌”到“用工荒”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