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裁对台军售者的权利与能力


(刊发于《财经国家周刊》2010年第3、4期合刊)     

对于执政后人气下降速度与竞选中人气上升速度同样惊人的奥巴马先生而言,高达64亿美元的对台军售或许能够为其换来相关利益集团的几声喝彩,将其支持率下滑的步伐减缓几分,却理所当然地在中国国内激起了广泛的义愤,中国政府对此作出的强硬反应在国内得到了普遍支持,关于中方将制裁参与售台武器的美国公司的说法更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

毫无疑问,基于国家安全和道义理由对特定公司实施贸易制裁,这种做法是一个主权国家的权利,在国际贸易实践中司空见惯。某些西方主流媒体评论声称此举“可能给中国带来事与愿违的负面效应,包括损害中国国内工业,使中国违反国际贸易规则,并削弱中国以具有竞争力的价格采购设备的能力”,不过是耸人听闻的伪问题而已。

首先,主权国家与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并不存在管辖与被管辖的关系,国际经济组织的“权力”不仅有限,而且是主权国家依照自己的意愿赋予的,而不是相反。正因为如此没有任何一个国际经济组织、国际贸易协定规定了要剥夺一个主权国家经济自卫的手段;相反,所有的国际经济组织、国际贸易协定都以尊重一个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权利为基本前提,即使是世界历史上的绝大多数不平等条约也不敢公然践踏这一点。让我们看看世贸组织的规则。这个号称“经济联合国”的组织赖以建立的基本规则是《1947年关贸总协定》,其中第二十一条便是“安全例外”,其中明文规定“本协定的任何规定不得解释为……阻止任何缔约方采取其认为对保护其基本国家安全利益所必需的任何行动”,而台湾问题正是中国核心利益所在。

其次,即便有哪个国际经济组织、国际贸易协定企图剥夺一个主权国家经济自卫的手段,也没有任何一个国际经济组织、国际贸易协定拥有独力实施这一做法的能力,因为它没有税收、没有军队或其它任何形式的武装力量,除非是丧失了国家主权的被占领国家,或是已经经济破产无路可走的国家,哪个会买账?拿世贸组织来说事、吓唬人,或许能够吓唬某些国家,或许可以吓唬某些人,但吓唬不了中国,吓唬不了拥有基本判断力的大多数中国人。

第三,在国际贸易中制裁外国特定公司的做法并非中国首创,更不是中国用得最多,而是美国用得最多,西方媒体的那些说辞最好还是讲给正在为支持率掉到50%以下而焦头烂额的奥巴马先生听。

任何国家要有效捍卫自己的权利,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从世界各国贸易制裁的实践来看,贸易制裁的能力本质上就是从供给、需求两个方面扼制制裁目标的能力,前者是减少、终止对制裁目标供应重要原料或技术、装备,后者是控制制裁目标的销售市场。作为一个资源并不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目前对发达国家企业实施贸易制裁的能力主要源于自己的进口能力。

进口的能力是一种权力。美欧等国为什么能够依据本国反垄断法等经济法规向其它国家企业及其高管罚款乃至监禁?那些外国企业高管为什么会接受这些处罚?答案在于美欧巨大的进口能力。为了将来能够继续在该国市场销售产品,大多数境外当事人都会接受处罚,他们在该国范围内一般也有子公司或财产可以用来执行判决。即使是对外国人科以刑事处罚也并不十分困难,这些因违反美欧等重要进口国经济法规而获罪的外国企业高层思考角度与一般刑事罪犯不同,为了未来能够自由出入该国,他们往往会选择自愿到该国接受监禁处罚。与此同理,作为全世界增长最快的进口大国,中国通过贸易渠道对外施加影响的能力也与日俱增。无论是单个企业、行业还是整个国家,一旦被认为有赢得中国市场或投资的前景常常就身价猛涨;与中国交恶则身价大跌,这方面的案例已不胜枚举。尽管我们不应追求滥用实施贸易制裁的能力,但我们应当认识到自己拥有这种日益增强的能力,并在必要时果断使用。

中国尚未宣布要采取何种具体制裁措施,涉案军售公司正忐忑不安等候中国宣布制裁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贸易制裁要想打准打狠,就当期而言,关键在于以下两点:

首先,要落实到积极参与军售的公司,要让他们损失的不仅仅是静态的当期利益,更要让他们损失在增长最快的大市场上的前途,从而损害他们在业内的地位。任何一个行业的企业要取得和保持领先地位,都必须进入规模足够大、且增长最快的市场,率先进入者可能赢得重新洗牌跃居行业领先的机会,进入步伐缓慢和退出者将承受巨大的落伍风险。康师傅本来在台湾食品行业属于无名小厂,就是因为率先进入大陆市场而跃居台湾食品行业数一数二的巨头。在技术和资本密集行业(军火无疑名列其中),这种寡头竞争效应更为突出。

其次,我们不能把对台军售有关的国家和公司看成铁板一块的整体,我们要看到这些国家中有极力主张助长中国分裂主义势力的政客,也有主张与中国和谐相处者;这些公司中有的高管积极主张参与对台军售,也会有高管更看重对华关系。为了自己个人的私利,那些积极推动对台军售者有着强烈的道德风险要牺牲他们公司和国家对华关系的公利,仅仅打击相关国家和公司整体往往不足以遏制其道德风险。因此,我们需要尽可能将代价落实到相关公司积极主张参与军售的高管、积极推动军售的政客本人身上,要让此事不是成为他们在公司、在选民、在政府中的“业绩”,而是成为他们在公司、在选民、在政府中的败笔,并因此而影响他们在公司、选举和政府中的地位。这一点是制裁“打准打狠”的关键。

从长期来看,我们更需要全力以赴发展自主先进制造业,切实汲取运十悲剧的教训,只有这样才能釜底抽薪,彻底打消某些公司有恃无恐的思想。

 

 

(写于2010.2.5,仅代表个人意见)

 

附录:

分析:中国制裁美国企业可能得不偿失[1]

英国《金融时报》 吉密欧,凯文·布朗 北京,新加坡报道 2010-02-02

对外国军火商实施贸易制裁,以惩罚它们向台湾供应武器,可能给中国带来事与愿违的负面效应,包括损害中国国内工业,使中国违反国际贸易规则,并削弱中国以具有竞争力的价格采购设备的能力。

奥巴马政府上周五宣布其首份对台军售方案后,中国周末威胁将对数家美国武器供应商实施制裁,包括飞机制造商波音(Boeing)。

中国航空业由政府所主导,采购活动一向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但据一名业内人士表示,对波音实施公然制裁,将对“中国现有的商用飞机机队产生严重不利影响”。

就为了惩罚该公司卖给台湾12枚导弹,这对中国而言似乎是一个很高的代价。

尽管近年来空客(Airbus)从中国赢得的订单略微超过波音,但波音飞机在中国商用飞机机队中仍占大约53%,高于空客36%的份额。

“我不认为他们会完全抛弃波音,因为他们需要有这张牌,以便对欧洲人施压,”香港民航处前处长、中国两大国有航空公司——国航(Air China)和东航(China Eastern)前董事乐巩南(Peter K.N. Lok)表示。“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他们将重复以前的做法,即在采购飞机时略微倾向于空客。”

但分析师们表示,空客得到的任何额外好处都可能是短暂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当法国政府表现出同情达赖喇嘛时,该公司也是中方愤怒的目标。

一名业内高管表示,参与对台军售的纯防务企业,包括洛克希德马丁(Lockheed Martin)和雷神(Raytheon),不会那么担心北京方面的限制,因为它们在中国的业务有限。洛克希德公司在北京的全部员工,只有一名兼职的接待员。

相比之下,风险更大的是西科斯基飞机公司(Sikorsky Aircraft),其母公司联合技术公司(UTC)旗下的奥的斯(Otis)电梯和开利(Carrier)牌暖气空调系统在中国享有巨大的市场。据UTC网站介绍,该公司在中国雇有1.6万人。根据奥巴马政府上周五向美国国会呈交的军售方案,西科斯基将向台湾出售60架黑鹰直升机。

但是,试图将UTC的民用产品挡在中国市场以外,中国可能很快就会遭遇美方根据世贸(WTO)规则发起的法律挑战。世贸规则禁止公然歧视外国民用设备供应商。

如果美国的挑战获得成功,北京方面可能面临针对中国出口的制裁,价值相当于美国企业估计的业务损失。

波音估计,中国今后20年的商用航空市场总量将达到大约4000亿美元。不过,贸易专家们表示,中国官员很清楚世贸规则,在布鲁塞尔和华盛顿都聘请了贸易律师,为自己提供咨询。因此,部长级官员会明白,对波音或其它公司实施制裁可能具有很大风险,并会导致中美商贸关系进一步恶化。

就更长期而言,中国已公开表示,计划到2020年推出国产大型喷气客机,取代波音和空客两家的产品。对北京来说,不幸的是,这一雄心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全球两大喷气客机制造商(波音和空客)的支持、合作和技术共享。

多数分析人士都认为,中国不太可能对波音或其它美国军火供应商实施实质性制裁,进而危及自身利益。

“他们很可能给(波音)六个月的脸色看,订购20架空客飞机,然后让一切平静下来”,一名航空业高管表示。

译者/和风

 



[1] 《金融时报》中文网: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1119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