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谦2月27日在新华网与网友交流时,就部分地区出现的“民工荒”现象归纳出三大成因,一是整个经济回升向好,需要更多的用工;二是劳动力技术结构矛盾,尤其是高水平技工匮乏使然;三是如今民工不再对过低的工资逆来顺受,开始企求更高收入的岗位。正是基于这三点,温总作出了“从总体上并没有改变就业形势严峻的状况”的总结和提醒。
春节刚过,东南沿海部分地方和企业出现招工难,经媒体披露后迅速引发了所谓“民工荒”的担忧和恐慌,个别情况被放大成全面现象,局部问题被误读成整体矛盾。由于对“民工荒”表象的过度关注,很容易掩盖就业矛盾的真相,合从而忽视就业难这个仍将在较长时期内困扰社会的严峻课题,倘若不看清实质,极易误导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民工对提高薪酬不切实际的期待。
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富余劳动力多、就业难度大,一直牵动着党和政府和社会各方的神经,每年的两会,就业都是重中之重的议题。而据有关资料显示,仅流动性农民工就多达一亿五千万,今年的城镇行业人员达到2400万,大学毕业生数高达630万,加之“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全国就业形势之严峻程度根本不容低估。
事实上,一些地方出现的招工难,还有多种复杂因素,突出体现在结构性矛盾上,比如时空结构因素,不少回家过年的民工尚未来得及返城;比如技能结构因素,一些新生代农民工不具备过硬的技工水平和熟练的操作能力,不适合用工企业的要求;再比如区域结构因素,个别地方民工工资过低,使得民工向高收入地区流动,等等。
因而,所谓的“民工荒”或许只是个传说。不被春节以后个别地区、行业、企业出现的招工难这一暂时现象所蒙蔽,清醒地认识到就业难这个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胸怀全局,放眼长远,理性规划,科学布局,多方着手,采取扎实有效的对策、措施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确保经济社会稳定、有序、健康发展,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