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李书福的鲶鱼效应使老百姓买到了便宜的车,加剧了汽车竞争,消费者得到了实惠,但也有人不舒服李书福这条“鲶鱼”,搅得中国汽车市场从此不得安宁,风生水起,分享了“体制内”的汽车蛋糕,现在不仅促使合资企业生产5万元的汽车,还燃起了自主品牌的燎原之势,加速了汽车业重新洗牌的速度。毋庸置疑,现在李书福的鲶鱼效应开始升级,由低端走向高端,发酵的资本更加雄厚,产生的绝不仅仅是自主品形象的改变,而是中国车企问鼎世界的勇气,改变格局的力量在集聚。
李书福的鲶鱼效应在升级
撰文/颜光明
收购volov使李书福咸鱼翻身。有人说,无论成与败,李书福不会失分,总是赢家。道理很简单,李书福起点低,没有包袱,就像他当年进入汽车圈时所说的那样,“请允许我失败一次”。现在成功了,包括拿下volvo,谁还敢再小瞧这位草根企业家及他的企业?
一夜之间,李书福蜚声海内外,受到英雄般的追捧,其胆识和壮举及意义早已超出了收购本身,恐怕连他本人都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创造历史”的人物,使本来很单纯的企业收购案,被赋予了多层的含义和深刻的启示。有人称,吉利收购volvo之举是中国汽车由大走强的元年,被看作是历史转折的事件。弹冠相庆之余,溢美之词也不绝于耳,淹没了一些杞人忧天之语。
李书福从瑞典回国,受到凯旋般的“礼遇”,本人也马不停蹄地在发声音,作汇报,在掌声和鲜花中,媒体和业界都陶醉在收购成功的狂欢,被压抑的自尊终于爆发。尽管有人在提醒李书福,收购volvo的成功只是万里长征才走完了第一步,严酷和艰巨的挑战还在后头。但还是有不少人在为李书福作了回答,认为唯有中国才能“复兴”volvo。不管怎么讲,volvo 毕竟是个高价姑娘,以李书福的商业脑袋决不会将其娶回来当摆设,更不会去干捞政绩之类的虚名,赔本的生意对他来说玩不起。
有人说,吉利与volvo携手是“天仙配”,也有人说,这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很难走到一起,更有人说,门不当户不对,日后很难居家过日子等。
相信这些说法和担忧都有依据,也并非没有道理。总之,人们的乐观,是看到了中国市场的潜力,质疑的是企业的能力,即背后的文化差异。这些都属于常识性的问题,并不离谱。要看到,吉利在成长,李书福也在变化。
以低端车起家的吉利是靠李书福的鲶鱼效应逼迫“汽车低下高贵的头”,祭出了为老百姓造车的旗帜打出了一片新天地。对于他最初涉及汽车时玩“前脸是奔驰,后围是宝马,车身是夏利”的幼稚现在已无人提及,而“一个发动机两个沙发”对汽车的诠释,如同戳穿皇帝新衣的发现却成了经典;有人说开他的车是需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勇气才行,现在也被“中国版的劳斯莱斯”所替代;他的预言如魔咒般一一灵验,通用破产,丰田遭难,福特屈尊贱卖volvo,李书福笑傲江湖,左右逢源,得来全不费功夫,这种神奇,穿起来不信也得信,连老外都要刮目相看。
有人说,李书福的鲶鱼效应使老百姓买到了便宜的车,加剧了汽车竞争,消费者得到了实惠,但也有人不舒服李书福这条“鲶鱼”,搅得中国汽车市场从此不得安宁,风生水起,分享了“体制内”的汽车蛋糕,现在不仅促使合资企业生产5万元的汽车,还燃起了自主品牌的燎原之势,加速了汽车业重新洗牌的速度。毋庸置疑,现在李书福的鲶鱼效应开始升级,由低端走向高端,发酵的资本更加雄厚,产生的绝不仅仅是自主品形象的改变,而是中国车企问鼎世界的勇气,改变格局的力量在集聚。
显然,李书福收购volvo的成功是对“用市场换技术”的彻底颠覆,是对那些还不能“断奶”的车企的鄙视,直面“洋车”的挑战,极大地鼓舞了自主品牌的士气,获得了中国主流社会的共鸣。在这场并购中,一向被看作草根的李书福在世人的眼里成了霍元甲,正如一位著名品牌专家所言,李书福“敢当首长”。原因是,中国众多的厂家曾经热衷于争当“秘书”,如今,在我国汽车产业中实力并不最强的吉利敢于当“首长”,这是吉利在观念上的一大突破,也必然会引起我国经济界、企业界在观念上的突破。
由此,李书福的鲶鱼效应再度发酵,引发汽车业的震荡和冲击将会是深层次的“海啸”。但要治愈中国汽车“缺钙”现象,光靠李书福的拿来主义短期内还难以奏效,最终还是要靠自身的“造血”功能才能根治。
2010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