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误区


用一句应景的话说,借着中央一号文件的东风,中国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事情又被提上了日程。除了有国家真金白银的扶持,还有潜在的政绩和示范效应。也难怪,这样的“试点工程”就自然而然成为各地政府的眼中的香饽饽和必抢的项目。“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

 

作为不甚明所以的“外部专家”,笔者被邀请刚刚参加了南方某地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申请方案的评估会议 – 被请去“创造困难”。通过会议和以前的一些观察,我发现各地政府在建设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上的误区甚多。

 

南方现在正是梅雨季节,已经让我一个星期不见天日了。到达会场时,当地的各个部门的领导已经是严阵以待,如临“小”敌。“外部专家”的地位其实也有一些尴尬,如果只是顺着当地领导的思路走,便是没有尽到应尽社会的责任;如果提出不同的思路和观点,没有为当地争取到利益,恐怕不会得到认同,也没有尽到“专家”的责任。

 

按照惯例,先是领导讲话、定调子,然后是主管部门介绍思路,最后是由具体经办项目的负责人具体介绍。一般是从中央文件精神讲起,然后是国际国内形势 - 粮食安全和外资进入也是应时的话题,再后就是本地优势,资源条件等等,详细论述该试点项目落到本地的必要性…。套路清晰,新意寥寥。至于项目本身应该做什么,如何满足农民的需求等描述的非常有限,而且存在着众多的误区:

 

1)各地的项目过于热衷“…中心”和“…园区”的建设,“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痕迹过重,忽略了普通农民的需求和基层乡镇服务网络和功能的建设。要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和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问题不在于在县城里建设几个标志性建筑和样板工程,而在于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基层才是未来工作的重点,也是目前工作的盲区;

 

2)各地政府过于热衷打造“地方特色”,“地方名片”,忽略了农业服务体系得一般性规律和标准化建设。地方特色是在基本体系建立之后进一步升级的着眼点。在中国广大农村农业服务体系基本缺失的情况下,基本体系的建设才应该是重点和花大的力气地方。标准化,可复制,可推广是其最基本的要求。对于广大农民需求的技术服务内容,“…大酒楼”并不是最佳选择,“麦当劳”式的标准化快餐连锁系统才更具备实际意义;

 

3) 热衷要项目、要投资,看中一次性、大而全的硬件投入,忽略软件的配套,持续不断的投入和可操作性。项目的申请和整体设计没有认真研究农民的需求,以及如何解决农民当前普遍面临的实际问题,想当然和面子工程是主导思想。这样的项目的实际价值十分有限;

 

4)政府仍然倾向大包大揽。应该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政府因为其运作效率低,行政成本高,组织机构的扩大会成为社会的负担,所以不应该承担一线技术推广和服务的功能。政府的职能是组织框架,提供基础支持,协调组织农民,提供金融服务。服务要走市场化和产业化的道路,组织有实力和认真负责任的企业参与体系的建设,制定标准,帮助制定技术服务年度计划,监督计划实施,提供支持和补贴。只有这样,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总之,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必须围绕如何满足农民的需求,引导、帮助和督促企业完成本身应该完成的任务,而不是成为政府的“政绩工程”和越俎代庖。

 

说完自己的意见,心里不免有些惴惴。恐怕我的个人意见并不是当地领导想要的,而且多少有唱对台戏的嫌疑。好在当地领导挺大度,还能够容忍以及忽略不同的意见。

 

会后,照例是工作午餐。我一来下午还有安排,二来自知对于当地申请项目鲜有贡献,所以就托辞逃将出来。

 

出了会场,真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