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冬皇”的身教


  虽然不会唱戏,但 我喜欢听戏,最近迷上了有梨园“冬皇”之称的孟小冬。

  孟小冬的大名,我虽然早有所闻,但仅限于她是民国年间名震京津沪的女老生,先嫁给了京剧大师梅兰芳当三夫人,后来改嫁给杜月笙,成为明媒正娶的正室大老婆。如此而已。

  对孟小冬了解得比较多,是最近的事。这还得感谢陈凯歌,就是他执导的电影《梅兰芳》,让我对“冬皇”的生平事迹感兴趣,于是就开始找些与孟小冬有关的资料来看,结果越看越打从心底佩服这位一代名伶。

  至于陈大导的这部电影,虽然从电影的角度看还算不错,但是从选角来说,实在不怎么样。撇开扮演梅兰芳的黎明不说,让章子怡来演孟小冬恐怕纯粹是出于票房考虑,若从京剧艺术的角度看,可是大大的败笔。电影里有一段梅兰芳初遇孟小冬的镜头,两人在堂会上合演《游龙戏凤》,章子怡那一身生硬的身段与台步,让她来演“冬皇”,简直就是对孟小冬的大不敬!不过,这是题外话,就按下不说了。

  上面提到,看的资料越多,就越发对孟小冬心生敬意,要从她人到中年才拜余叔岩为师后的那段学艺过程谈起。

  出身于梨园世家的孟小冬,成名很早。1925年,二九年华的孟小冬自组 “永庆社”在名角云集的北京城登台唱戏,结果一炮而红,倾倒梨园众生。三年后,她到对角儿挑剔出了名的天津演出时,再次征服了戏迷,而天津报人沙大风更是把她捧为老生行当的“皇帝”,这就是“冬皇”之名的由来。

  以孟小冬当时之盛名,她大可不必再拜别人为师,完全可以自立门户,自创流派。果真如 此,今天的京剧界老生行当里也许就有个“孟派”了。可是,孟小冬却坚持要拜和梅兰芳、杨小楼并称“梨园三大贤”的老生名角余叔岩为师。余叔岩一开始是老大不乐意,但孟小冬却锲而不舍,再三托人讲情,最后余叔岩实在推托不了,只好答应收她为徒。

  孟小冬成了余门弟子后,尽弃所学,从头练起,规规矩矩地跟着余叔岩学戏。老师让她往 东,她就不往西。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尽管自己早就是名角,但是在余门学艺的五年里,如果没有得到老师的许可,她就绝对不会出去唱戏。余叔岩病重期间,她还在旁随伺汤药,直到老师病逝。

  梁启超有句名言:“以今日之我战昨日之我,以明日之我战今日之我。”这句话说来容易,要做到却很难,尤其是对许多名成利就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他们放不下身段,舍不了虚名,特别是怕丢了面子。可孟小冬却不一样,她毅然舍掉了自己从小所学的一切,终于换来了余派老生的精髓。

  孟小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她敬业乐业,既然走进唱戏这一行,就要把戏唱好。随着艺龄渐长,她发现自己唱得其实还不够好,而要唱得更好,也就是在京剧艺术道路上精益求精,就必须虚心求教。既然下定决心要求教,就要拜师,拜师之后自然就要“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

  当代上海京剧名角、有“小冬皇”之称的女老生演员王佩瑜,在一个电视节目中谈到孟小冬的学艺过程的时候,不禁动情地说,孟小冬深知“学然后而知不足”,而她锲而不舍的拜师过程,获余叔岩收录门墙后一板一眼的艰苦学艺过程,更是梨园子弟的典范。

  “如果大家都能像孟先生那样一板一眼地学,不浮躁,又有什么戏能学不好的呢?”王佩瑜的原话,大概是这样的。

  其实,孟小冬遗留下来的身教,又何止是梨园子弟学习的榜样。在当今这个虚华浮躁的社 会,各个领域,不管是学术界、文化界、艺术界、文艺界,甚至演艺界,之所以缺乏名副其实而非炒作出来的大师级人物,不就是因为大家都缺乏孟小冬身上的那种敬业乐业、尊师重道、精益求精、坚忍刻苦的精神吗?(原载2010年4月18日《联合早报·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