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专业管理者的涎生
一个国家,皇帝只有一个。由于他不可能真正代言天下人利益,他只能做出前文所述的三种选择。而“借助幕僚”的做法,可谓一举两得:一方面,他通过授权,分散了政治决策和社会治理的压力和风险,另一方面,他为民众中具备优异能力或天赋者开放了利益诉求的通道。从组织学的角度,幕僚和后来的官僚制度,使系统中不同个体的特质资源价值都有了一定的现实途径,是一种系统最优化的有益方式。
第一拨官员是与皇帝一起出生入死,打天下或治天下的人。一般是直系亲属或朋友同道。在官僚等级中,他们成为王候。其下是因“立功、立德、立言”而具备了对公众的影响力,受封将相官爵。再下是专业级的人才,未必服众,但能成事,聘为官吏。宝塔型的官僚结构,承担社会治理的几大重任:政治稳定、民生筹措和军事安全。在中国,近三千年的官僚实践,积累起极为丰富的为官之道。包括官员选拨、考核、奖惩,官场等级、流程、规范,以及治理民生的经济、刑法、教养之道等。
民众的价值追求,被引导到成长为官员,即入朝为官。
作为更典型的管理者,成为官员的要求是什么呢?
第一位的,是能被“信任”。为官之要,第一位的不是能力,而是可被信任。这一点其实在担当管理职责的“代理人”那里都适用,包括现代的职业经理。作为官僚,首先是能获得授权者(君王)的信任,以此确保决策权的分散不会危害到君王自身的根本利益。这种价值理念,就是“忠”。在“忠”的最高约束力面前,一切私利都应该让路,即便是合乎人伦的“孝”。传统上我们区别官员的好坏,唯一的标准,就是“忠”与“奸”。而另一方面,可被信任还有策略上的内涵。那就是:他同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得到被管理者的信任。这“一定程度”就是“能被接受”。如果地方官在百姓那里,得不到这一定程度的信任,分权治理难以实施,引发的反制可能损害政权的稳定性;但如果被信任超出了“一定程度”,该官员深受百姓爱戴,则他由此拥有了反过来与授权者谈判的筹码,终成君王心患。
第二位的,是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官员要能替君王“分忧”,就是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难题。这种能力的要求逐渐专业化,形成了为数日多的技术官僚。有人把官僚制度的历史分为二个大阶段,前为传统官僚,凭籍权威和谋术而管理;后为现代官僚,依据专业和职能而管理。在中国历史上,基本上是前者居多。官员的能力,主要表现为人与人关系,或利益与利益关系的判断和处理能力。这也许是在中国文化中客观而标准化的学科体系很难建立,但哲学和艺术相对发达的原因。为官者的能力修炼,是半部《论语》、是《智囊》、是《资治通鉴》、是《二十四史》。
第三位的,是作为官僚成员要适应官僚体系。这是“能力”的另一种延伸。官僚作为整体的意义和作用,远远大于任何一位官员个体的存在。所以一旦出现个体的异类,立刻会受到体系的抑制,以避免引发官僚内部的动荡。所以官员除了为君王分忧,万不能给君王添乱。即使是很“忠”的出发点,如果造成了对官僚系统整体稳定的危害,也是不能容忍的。这也是为什么王安石、张居正之类变法者的下场必然凄惨。但“适应”官僚体系同样是有个度的。只需让同僚“接受”你就行。如果演变成了普遍推崇,一呼百应,则难免又成为君王的心病。
由此看,为官不易。但为官可致名利双利,其吸引力之大,引民众趋之若骛。我们由此可以发现,在一个组织体内,设置出职业生涯的上升路径是何等重要!
官僚作为职业化的管理者,官僚原型作为第二类管理实践,同样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矛盾:处于不同利益体之间的代理冲突。我们首先看到了君王对官僚的预期,希望他们“精忠报国”,并据此给予俸禄。而百姓对自己的父母官也寄以预期,幻想他能“为民作主”,并为此自愿供奉。官僚们介于其端,又不甘心失去独立的人格,也孵化出一套为官信条,类似于今天所谓的职业化精神。但“职业化”是只一种表面化的解决方案,当职业(职位)本身受到冲击,一切将回归利益的搏弈。三千年的搏弈结果,形成君王、官僚和百姓之间的相互妥协、相互借助的一种“超稳定结构”。这种结构是以最大限度牺牲最底层的百姓利益为代价的。为消弥与百姓利益的对立冲突,君王不由自主地逐步强化国家机器,因而也愈加强化了官僚阶层,并逐步演化成一个庞大的食利阶层,并在某种程度上产生自我意志。
官僚的自我意志,是一种自我利益维护的倾向性。表现有多样:如组织的自我膨胀、功能的自我强化以及时不时的呼吁限制君权(有时是借百姓之口)。而在向上诉求难以得到满足后(如加官进爵已不可能),官僚的逐利行为就改由向下掠取(如贪污索贿)。当事情恶化到君王权力已难以控制官僚的逐利行为,腐败将演变得极为疯狂,最后要靠忍无可忍的民众起来革命。但一场成功的革命,虽可能是因局部的腐败官吏引发,最终却往往导致整个王朝的崩溃,而且,往往以是以失去无数生命在内的巨大的民生付出为代价。
尽管如此,官僚原型仍是我们能够从历史上所学到的最有效的管理方式。所以近代社会出现了以经济目标为主要追求的企业组织后,模仿官僚原型的层级职能管理(我称之为“经理原型”),就是顺理成章的选择了。
我是讨论企业管理的,所以关于经理原型,我在后面会大书特书。而现在,我们要先澄清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管理者都是自利的吗?起码从君王和官僚的身上,我们看到管理的出发点和尺度,全在于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这真令人遗憾!幸好,我们发现了现实的另一面:同样也有两种管理者,他们的管理行为偏偏不是自利的,或者大多数不是自利的。他们是家长和师者。这是下一篇文章的主题了。
作者:卜安洵 中国制造业企业管理专家、大任咨询首席咨询师。
Email:macromc@163.com 博客: http://www.blog.sina.com.cn/macro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