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硕士研究生论文简评【3】


冲击与回应:西方话语与中国民间组织的互动

文章能够较好地从一个比较细小的角度(也就是话语的角度)来把握中国民间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与西方民间组织的关系问题。文章的布局较为合理,进行了较为精细的访谈,和比较扎实的文献综述,也尝试提炼出了“冲击——回应”的框架。

虽然有这样一个框架,但是这个框架仍然不是分析性的,所以最核心的分析工具究竟是什么,仍然是值得作者进行思考的。

是否需要结合话语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或者文献综述之中增加一点相关的理论?这个方面的工作可能有利于文章更好地被组织起来。

总体来说,文章不错。

 

环境关心的地区差异——基于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和发现

论文比较具有逻辑性,在自己结论的基础上,对一些已有的研究提出了反驳。

一些比较细致的环节可能需要注意: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中第五条“确保后代人能够拥有美好环境和充足资源”、第八条“反思现代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本身就是非常环境关心的,可以说是用环境关心的指标来指称后物质主义。用这样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来增加环境关心差异的解释力度可能是不妥当的。

有关发展阶段的判断,似乎没有太多的论述。

从经验角度来看,读书看报等习惯可能会导致人们的环境关心水平不一样,文章的结论部分也探讨了这个问题。但是,正式的研究设计上,对这一点关注不够。

对福兰森的观点不宜直接反对,而是需要更细致地辨别。

这一研究对于解决环境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值得进一步在结论中探讨。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