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5月的汶川地震,到今年的玉树地震,社会各界在救灾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但与此同时,就明星与企业捐款数额的大小,在网络上引发了极大争议。很多网民对不同明星与不同企业捐款数额的大小进行比较,对比较而言捐款数额低的明星或企业进行责备甚至谩骂,完全失去了善款的初衷。
我的观点是:不要责备任何一个捐款的个人或企业,爱心不分大小,捐款不求回报。对所有捐款的个人和企业,我们应该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责备,更不能谩骂。
曾几何时,网络与媒体过多地关注明星的隐私,公众对部分明星也有诸多指责,但在这几次大的自然灾害面前,我们看到,正是我们曾经指责过的明星,他们在第一时间纷纷献出了自己的爱心,捐钱、捐物,同时在国内外开展赈灾义演、募集善款,这份爱心,我们首先需要的是充分的肯定,而不是去比较哪个人捐了多少。
从企业角度看,筹集善款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一种自发行为。国际上对善款的捐助奉行两条基本原则,即捐款自愿,不求回报。当我们把目光集中于企业善款数额的对比时,捐款已失去了本来意义。对任何一个捐款的企业来说,无论数额大小,都是爱心的表现,爱心是无法用价值来衡量的。
从管理角度而言,企业善款数额的多少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企业的实力,二是企业内部是否将社会责任制度化。制度化的社会责任从财务角度来看,意味着企业每年的利润中应该有一定比例用于承担社会责任,不仅仅是一次突发重大灾难的捐款。
目前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只是一种随机行为而非制度化行为,换句话说,企业的社会责任意味着,企业在赚钱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包括在重大的突发自然灾害面前的责任、对社区的责任、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等。只有当企业的社会责任走向制度化的时候,企业的捐助才会成为一种自觉、自发而非随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