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想监督全中国的“一把手”


我好想监督全中国的“一把手”

更新:2010年05月11日 来源:原创 作者:罗修云 上传:罗修云

 我好想监督全中国的“一把手”

 

湖南邵东县有位叫“顺风逆流”的网民在网上发帖,说他“最想监督县委书记”。看到帖子的该县县委书记周国利表现出了“宰相肚量”,他回应说:“我非常愿意接受监督”!有网友疑“顺风逆流”和县委书记的互联网上的互动是炒作,但不管怎么说,这种网民和“父母官”之间的互动,总算是一件新鲜事。不过,也许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之故,受“顺风逆流”之启发,我也想借互联网这个虚拟平台表达一个意愿:我好想监督全中国的“一把手”!

我为何想监督“一把手”?答曰:“一把手”的权力太大了,失去监督的“一把手”,可以在头顶和脚下都布满了“红线”的“统辖区内”为所欲为,干出一桩桩敢叫天也惶惶地也惶惶的事情来!

在中国,当官是一种贵族身份般的享受,尤其是“一把手”几乎可以一个声音喊到底,能量大一板子拍下去足以左右一切,甚至草菅数十数百万人的生命。 大大小小的“一把手”,在他的“领地”上,可说是权大无边,如一个县委书记对县里的日常工作有批示权、提议权、裁决权;对所有干部都有“指派权”,这些权既可善用,也可恶用。至于更高层的“一把手”,可谓“凌凌草木凋,芒芒星斗摇”,威风八面,睥睨一切,他们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谁也奈何不了得。脱缰的权力必然犹如脱缰的野马,必然绕过蹄子下的羁绊而奔向腐败。长期以来,上下各方竭力寻找防范和根治“一把手”腐败之良策,但收效甚微,难题待解。“一把手”干出的事情,常常让人瞠目结舌!以原河北省委书记程维高和原贵州省委书记刘和仁为例,两个曾经不可一世的省级“一把手”,都可以称得上是高级官员;都是经过长期的奋斗才登上这个至关重要的“要路津”。问题是,这两个人在如此重要的领导岗位上任职,为什么在其任职期间监督机制对他们不起作用?这究竟是我们的制度存在重大缺陷,还是这两个人有特殊的本事可以成功地逃避监督?答案无疑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从理论上说,中国现阶段对公职人员及其行使的公共权力的监督不能说不健全,更不能说没有,如党内的监督、权力机关的监督、立法机关的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以及人民群众的监督等。但仔细分析这些名目众多的“监督”,对于一个地方如省里的省委书记这样的“一把手”来说,却没一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比如党内的监督,省里的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归省委领导的,即前者是在后者领导下工作的,如果纪委书记要主动监督省委书记,他的职位还能保得住吗?再比如,权力监督主要是通过省里的人大来进行,但在我们目前的体制中,多数省人大主任是由省委书记兼任的,他自己领导的人大能监督他自己在省委的权力吗?而司法监督本应是最强有力的监督手段,但省里司法工作总体上是由党的政法委员会协调指导的,如果省里的司法系统要监督省委书记的话,首先要取得省委政法委员会的支持才有可能,而在省委书记领导下的政法委书记有胆量直接监督他吗?至于舆论监督,程维高领导下的《河北日报》和刘和仁领导下的《贵州日报》,别说公开披露程维高,就算记者写个有关他的内参,恐怕《河北日报》和《贵州日报》的总编辑也没有胆量敢在内参上签“同意发表”这几个字!最后只剩下老百姓的上访、控告了,在省委书记程维高、刘和仁面前,老百姓的上访、控告材料,能作为有关部门案头“尘封的记忆”,算是好结局了,弄不好则落得个诸如“郭光允们”的下场!

“一把手”一旦心存贪欲,其直接后果是动用其手中的“头号”权力,直接或间接插手干部提拔、建设工程、房产开发、土地管理和资源开发等权钱交易空间较大的领域,且运用权力“魔杖”压制那些敢于揭露其腐败行为的人士。“一把手专权”的领域往往成为腐败的重灾区;成为“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不仅如此,“一把手”腐败往往还连带该单位或地区形成“组织腐败”和“集体腐败”。

《淮南子·主术训》有言:“上多故则下多诈,上多事则下多态,上烦扰则下不定,上多求则下交争”,两千年前的警示,已成现实之定论。“一把手”越是沦陷,该单位或地区离政治清明、法度完善和民生祥和也就愈来愈远。

中国的反腐,看来最关键的是要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但监督“一把手”,却又让人感叹“监督之难难于上青天”!难在何处?“一把手”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其本人有不想被监督的心理,此其一难;“一把手”大权独揽,唯我独尊,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讨厌和压制监督,此其二难;为了维护“核心”,班子成员不愿监督,此其三难;由于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导致上级组织的监督不及时、不到位,此其四难;有的人从自身利益考虑,对一把手的胡作非为睁眼闭眼,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乃至事事附和,蓄意逢迎,甘于放弃党性原则,此其五难;监督制度不够完善,尤其是老百姓不能决定官员的命运,来自老百姓的监督流于形式,导致“一把手”如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此其六难……

其实,监督“一把手”也并非没有办法。早在1945年,民主人士黄炎培与毛泽东谈话时就提出了共产党能否跳出兴亡周期率的问题。毛泽东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路就是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然而,毛泽东可能未能意识到:要真正做到“让人民监督政府”,必然涉及到一个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且改革的力度越大,人民对政府的监督就越有效;人民真正把政府装进“笼子”之日,便是“一把手”规规矩矩为人民掌权用权、服服帖帖为人民服务办事之时!

在这方面,美国的做法值得效法。美国任何一位政府官员包括总统在内,都没有终极权力,或者说都要受制于另外一种权力。“总统”不是“皇上”。他只是美国政府的“行政主管”。也就是说,总统本人,和所有的其他部门的官员,以及这块土地上所有的平民一样,也有可能成为司法部门确定的法律调查对象。同时,也完全有可能成为一场官司的起诉对象。总统毕竟是全美的最高行政长官,自然成为万目所注的焦点人物。总统时时都在用权,但是,他的权力处处都要受到约束和牵制;他的一举一动都在诸多权力的监督之下,以防他违法越权。所以,美国总统可以说是在一个布满地雷的草地上跳舞,他惹上一场官司的可能性,会比一个一般的美国平民要大得多。譬如,任何一位总统刚刚上台时,都会摩拳擦掌,打算大展拳脚“打响第一炮,踢开头三脚”。为了表现出自己的领导才干和工作效率,他要做的第一步,便是在他的行政机构里搭建一个可靠而具有执行力的班子。而任命行政机构各个部门的领导人,又恰恰是在他的职权范围之内。按理说,他给手下的“兄弟”都封个什么“长”干干,这实在是一个用权很痛快的时候。但事实上,事情并不那么简单。当新任总统提出每一个行政分支的候选领导人的时候,他都必须依法送交国会批准,国会在批准之前,都会由专门机构,对每一个总统所提名的候选人进行严格审查,以防总统以权谋私。再以一个城市的市长为例,在美国,重大的关系到市民长远利益的事情,都要通过议会进行投票表决和市民代表的听证,市长的工作只不过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以及结合社会专家和民众的意见来组织大家最终拿出个解决方案,其他经济权力则非常有限。由于美国政府的权力是装在“笼子里”,所以全美的“一把手”都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难以越雷池一步。

我想监督全中国的“一把手”,终究只是“我”的一个愿望,盼只盼早日用“人民监督政府”的制度来代替“我”;早日将所有的“一把手”都装进由人民 “编织”的“笼子”!

                                                               罗修云

                                                               2010511  星期二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