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今年媒体发布《广州2010年小学部分名校招生暨学位房指南》后,市民认为不够清晰充分发表疑问,遇到了教育部门的“冷处理”。原因既不是因为资料不准确,也不是信息发布不正式不规范,而是教育部门认为“没必要”,他们居然在担心,全面公布学校尤其是一些名校的招生地段,会引发房地产抢购风潮。
非常感谢教育部门在考虑招生地段的划分的同时,还考虑到房地产的价格。因为担心,不想让市民清楚了解招生地段,有意对地段划分模糊化处理,有意避免通过有效途径全面公开,原来是怕引发房地产抢购风潮,而不是担心名校招生压力过重,不能保证公平公正地满足市民需求!这是何等的精神!这样的理由,一般人真是想破头也想不到。看来应该为教育部门顾全大局的精神而鼓掌!
不用说教育部门确实用心良苦,但是却违反了两个基本原则:公平原则和公开原则。民生的施政信息应该公开透明,是文明施政的基本要求。招生信息不是敏感词,也不是官员身家财产,不公开是说不过去的,不公开就是失职,就是有猫匿,既不利于民众选择、监督,也不利于对部门行政的和学校招生行为的规范。
招生地段划分之所以许多年来都是市民关注的焦点,恰恰是教育部门长期变幻莫测、不稳定、不透明的招生政策所致,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恐慌。看看美国等国家,只有学区,不分地段,儿童入学的权益在一个大的范围内都是受到法律保障的。我们呢?三年一变已经很过份,一年一变更是无聊的把戏。将市民的权益视为可有可无的玩意弄于股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正因为管理部门缺乏最基本的服务精神与准则。
比起房地产,教育部门更应该关心地段划分是否合理,学校收费是否违规,教育投入是否均衡,教育资源是否公平惠及每个孩童。把职责内的事情做好了,保证地段内的孩子有书读,保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地产价格再高自有市场调节,又何需教育部门劳心呢!如果要抑制负面效应溢出。完全可以通过正常的方式,例如均衡分配教育资源,合理调动师资和其它资源,重点扶持薄弱学校,分担优质学校的压力,特别要打击不合理的择校收费。如果房地产确实因学校质量的改变而产生变动,也可视为教育为经济做出的贡献。
近几年广州的政务公开在全国带了好头,在垃圾焚烧事件的处理中,在财政帐目公开的做法上,广州政府均显示出一个现代文明政府应有的治理能力、气度和胸怀。为什么唯独在教育领域,仍是一派兵荒马乱,有章不循有法不依,让人啼笑皆非乃至一声叹息呢?
——本文于2010年5月12日发表于《广州日报》
招生地段不是敏感词
评论
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