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可信的经济社会发展数目字在哪里
杨于泽
中华全国总工会集体合同部部长张建国日前接受中工网采访时透露,我国居民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在1983年达到56.5%的峰值后持续下降,2005年已经下降到36.7%,22年间下降近20个百分点。这条消息以《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比例连降22年》为题,在百度上形成了881个网页,在谷歌上形成了3万多个网页,可见影响之广。
张建国列举的数据,上自1983年,下迄2005年,这就使数据的实效性成了问题。中国现在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比如财政部5月11日发布数据显示,4月份全国财政收入比去年同月增2028.51亿元,同比增长34.4%。2005年到现在,又是5个年头过去,劳动者报酬占GDP比例是升了,还是降了?
不要小看了一个数字,在中国过5年,就可以看到天翻地覆,劳动者报酬占GDP比例可以上升,也可能持续下降。如果上升了,拿出一个过时的数字,让人们无端骂娘,肯定不是一件好事。如果情况更加不妙,光说5年以前,岂不是掩盖问题,讳疾忌医?
查一下资料发现,有关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的数据,就是各唱各的调儿。也是那个中工网,曾报道2007年企业蓝皮书《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7)》,说2005年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是41.4%,这是中国社科院的数据。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赵振华2007年发表在《中共中央党校学报》上的文章则说,中国劳动者工资总额占GDP比重在15%-20%之间。而新华社2005年发布的一幅图表显示,2003年我国工资总额占GDP比重只有12%。
你可以说概念不同,统计方法不同,所以数字不同。但其中巨大的差距,这样解释是说不通的。我们大概只能说,大家的研究结论不同,是因为没有权威官方数据,或者说,官方有数据但缺乏权威性,大家只好自搞一套。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官方有数据,数据也权威,但它们“养在深宫”,研究人员很难得睹芳容。
数目字或曰统计数字对于公共管理的价值,黄仁宇曾在其著作中予以强调,得到很多人认同,也有一些人不以为然。但统计报表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乃不争的事实。政府管理经济与社会,要用数目字,道理与企业同。数目字就是信息,国家、企业乃至个人“不能一日无此君”。
以美国为例,那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统计资料,比如每年高校毕业生的数据,他们初次就业的去向、分布、收入、工作变动情况、五年十年后收入情况,应有尽有,而且公众可以很方便地获取。这种统计数据,就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时必须研究的“现实”。
而在我们这里,像统计局这样的政府机构,每年发布的统计资料不仅品种少,而且结果总受各方面质疑。张建国介绍,我国集体合同已覆盖企业211.2万个,覆盖职工逾1.6亿人,但以我曾经作为记者报道工会战线的经验看,这类数据绝不能当真。而从工资总额占GDP比重众说纷纭、数据截止2005年来看,有关部门极有可能没有这类统计,即使有,也没有向公众甚至中央党校教授公开。
当没有真实可信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数目字时,高校和中央党校专家的学术研究多少就有点滑稽可笑了,而经常听取专家意见的有关部门所出台的经济社会政策,也就难免不出现与实际不符的情况。至于公众因为一个数据而或悲或喜,其实不过是被糊弄了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