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房价和车价的价格走势上看,不同等级类型城市的居民对两类消费也持有不同意见,还存在一些自身认识上的矛盾。
4月汽车产销量近日出炉,同比增幅依然分别高达35%和40%,各大媒体业已将基调定在“需求强劲”上。在表观数据的背后,这与去年全年前低后高的走势因素有关,如果外部环境没有大的变化,接下来的5至8月同比增幅也应该基本保持在30%以上,9月份以后增幅才可能会有小幅回调。从更深层次上来看,近期车市走势及今年后半期的走势,也将更取决于国家扩大内需的总体宏观政策取向,从目前国家各方面政策平衡看,政策总体对车市应该是利好的。
前述总体判断的依据是国家坚持扩内需、保增长的大前提没有变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中国GDP依然要增长8%,虽然一季度已经增长11.9%,也是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的原因,经济回升向好过程还存在许多矛盾和困难,专家预计GDP在接下来的时间可能会回落到10%以下,国家新近出台的房地产政策更会加速这种回落。如果汽车产业也与房地产业同方向发展,将对全国保增长构成极大危胁。
住房和汽车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极。但一直以来,各界对住房和汽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有不同意见。有数据表明,2009 年全国房地产销售收入约相当于同年汽车销售收入的2.3倍,表面上看,汽车的销售收入虽然不如房地产业销售收入,但是从产业关联度和拉动系数上看,汽车产业的带动性要比房地产业要强。国际上经验数据表明,汽车产业拉动系数为1:3.3,其中,对上、下游产业的拉动作用分别为1:0.65、1:2.63,即汽车行业内部每增加一个单位的GDP产出,钢铁、机械、橡胶、石化、路桥等上游产业将增加0.65元产出,保险、销售、加油、维修、餐饮等而下游产业增加2.63元产出。而房地产的拉动系数总体上只有1:1.17,目前,房地产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泡沫成分,房地产业的产业带动效果自然也有很大的虚拟成分。现实看来,汽车对我国GDP的综合促进作用要远大于住房,而且汽车是消耗品,是购物、出游的促进媒介。
2009年,住房和汽车两类消费用“火爆”形容,只能感觉还不够劲,一点儿也不为过。城市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的问题也已经非常突出,部分城市房价几近要失控,为此,国家下了猛药,4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后发布了《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从近一个月的市场反馈情况看,一些城市商品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这个结果应该说来之不易,保持下来更不是易事,是用牺牲GDP增速换来的。在房市看空的总体形势下,国家理应要保护车市的良好发展势头。
房价下降,就可能提供更多的富余资金来买车。2009 年房地产销售收入2.3倍于同年汽车销售收入,从理论上讲,房价下降10%,足以支撑汽车销量增长23%。当然,这还要依据居民对汽车的具体需求程度和对购车后养车成本的承受力才能变成事实。“衣食住行”,一个简单的词语,约定俗成的顺序构成,表明在更多的老百姓眼中,房子还是排在车子前面的。对住房消费的限制和对房价的打压,两种行动的共同效果都可能使居民富余资金增加,用于购车。更有甚者,北京不允许一个家庭新购第二套商品住房,政策规定“采取临时性措施限定新购房套数。规定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暂定同一购房家庭只能在本市新购买一套商品住房。”如这些家庭确有财富,时下也需要车,就会将汽车消费重新提到日程上来。
当然对于3月份北京套均房价已走在200多万元以上,能在北京购买第二套房的家庭,大抵应该已经是汽车的保有者,更多购车意愿是换车,或者是考虑家庭第二辆代步车。而且现实来说,第二辆车比第二套房对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更有意义,一个富足的三口之家仍然可以合栖而居一套房,但是只有一辆车就会很不方便。城市日渐变大,夫妻二人工作出行可能是南辕北辙,加之孩子入托入学接送时间与出行方向的不同,又会严重干扰家庭用车安排。
从房价和车价的价格走势上看,不同等级类型的居民对两类消费也持有不同意见,还存在一些自身认识上的矛盾。房子是投资品,虽然也折旧,但却是在成交即期价格基础上的折旧,总体上仍然是升值的。汽车是消耗品,就是当初加价排队购的紧俏车最终也是贬值的。自上世纪90年代起20多年来,车价一路下滑,房价不断上升,曾经两个房子也换不来的一辆车现在已经只能换来一个小一点儿的卫生间。
有机构监测,过去六七年间,乘用车新车价格大概下降了25%,但主要是在2007年上半年以前发生的,2007年下半年开始下降速度明显放缓,一度在此振荡整理。分级别来看,小型车、高级车下降幅度均与整体幅度基本相当,不大不小的中级车下降幅度最大,大概有30%左右,而微型车下降20%,最保值的是豪华车,只有10%左右的降幅。
从大中城市的房价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对比来看,官方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38元,只是全国同期平均18858元的1.4倍,而北京商品房均价已经达到2万元以上,已经是全国不到5000元的均价4倍多,北京市房价已经严重超过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以一个90平方米的普通商品房为例,按北京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大于可支配收入,因为没有无收入人群做分母)5万元计算,夫妻二人年积累不过10万,购买一套住房不吃不喝也要20年以上,而全国平均只需8年。从表面上看,一线城市房价的确有下降空间,至少老百姓是这样认为的,而对于车价,越是大城市,因为4S店林立,竞争越充分,就会越便宜。
当然,国家的政策设计也常常是双刃剑,相互掣肘的。国家提高二套房首付比例,客观上也造成居民可支配财富的减少,但是毕竟购二套房人数占总购房人数的还是少数,因为对于炒房团来说,即使有富余资金,他们也不会脱离自身需求而大批购车。
另外,城市新开发的小户型住房大都远离市区,市中心豪宅化、市郊贫民窟化越来越强化,这与购车实力恰恰是背离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汽车消费的更快增长。假设更多地将豪宅安排在郊外,相应会有更多的购车需求出现。
从全国宏观调控和发展大局出发,相信国家后续还会有支持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出台,至少抑制汽车消费的政策出台会更加慎重,如部分城市限牌限车的政策,虽然政策意图在于促进地方节能减排和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但是要与扩大消费的当务之急统筹考虑,平衡好政策推出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