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普尔则作为金融投资界的公认标准,提供被广泛认可的信用评级、独立分析研究、投资咨询等服务。不过,标普、穆迪等国际知名机构因评级引起的争议并不在少。前些年标准普尔曾给出国内12家银行较低的信用评级,其中,中国银行以BB+级居首,广东发展银行以CCCpi级居于最末,在标准普尔的等级符号中,BB+是投机级,CCC是明显投机级。无独有偶,在穆迪曾经的财务评级中,中行也被打为D-,工行和建行同为E+,农行最低为E。
作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评级机构,如果一家公司的债务评估被降级的话,那么就等于说扼杀了其融资渠道,不仅会导致借贷成本增加,而且也令企业在扩张和招聘中困难重重。许多上市企业在被标准普尔调降信贷评级后,股价会迅速下跌。实际上作为一个在美国本土的评级机构,由于存在国情差异和文化价值观念的的差异,所导致的认识上的差别在评级中常常被忽视,加之其所获得的信息是并不一定充分的,导致标普的评级与实际情况不尽相同。
2002年7月,穆迪降低日本债券评级,从而使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信贷级别竟然排在博茨瓦纳之后,日本政府便向穆迪索要赔偿。在安然事件之后,评级机构的信誉正不断遭到人们的质疑。之所以屡屡爆出这种不和谐的声音,主要是因为作为一个公共服务机构的评级市场一直被标准普尔、穆迪等少数几家机构垄断,而投资者又总是将它们的标准视为投资风向标,这样垄断的权力加之人们的过度追捧,导致其在发展中权力不断膨胀,被人称为“金融市场的调节大师”,而这种荒谬的“崇拜”无疑更加大了整个市场的风险。
在全面的金融危机爆发前,当时评级机构几乎对于所有债券都给与“3A”的评级,于是投资银行开始介入这一高危资产领域。而危机爆发后首当其冲的金融产品多是它们评级最高的产品,以至无数的投资者上当受骗,大多数投资者损失惨重。之后,美国三大评级机构不断遭到包括美国国会在内的世界抨击,被称为是此次危机的“帮凶”。而这些评级机构只根据自己杜撰出来的主观标准去评级,它们既是市场的裁判员,又是市场的利益分享者,这样的评级制度又如何保证它的公平性和客观性。另一方面,这些评级机构对美国本土企业却总是网开一面,而是不停地对美国以外的国家和企业指手画脚。因此,笔者认为,对于被公认的专业评级机构,我们只能从多方面考虑他评级的因素,对于这种评级我们的态度应该是给予关注,而不能太过于重视。(以上内容是2010年1月29日《标普评级真的那么有魅力吗?》的精简)
危险的国际信用评级机构(21世纪网)
作者:朱大鸣
拔出萝卜带出泥,次贷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两把烈火同时炙烤着地球。而成为“危险的拐杖”的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也接受着“拷问”。而今,标普将希腊国债信用级别降至垃圾级,更是激怒了欧洲政治家。
欧元区峰会前期,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萨科齐发出联名信,要求就评级机构评估政府债券及公布决定的方式展开审查;美国自己也坐不住了,由于评级机构在危机中扮演的不光彩角色过于明显,美国财长盖特纳及其前任保尔森也只得佯攻一下,表示应当削弱评级机构的影响力。
但佯攻仅止于佯攻,事实上,具有官方身份的评级机构是美国进行金融战争最锐利的武器。美国证交会早在1975年就给予评级机构官方地位,作为监管机构评估经纪自营商资本费用的手段。
信用评级巨无霸是在美政府的支持下茁壮成长的。标普、穆迪和惠誉三大评级机构,基本上垄断了全球信用评级业务。在三大豪门发家史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他们背后都是美国政府的影子。1975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建立了“全国公认统计评级组织”,并制定了“全国公认统计评级组织”加盟标准。标准普尔、穆迪和汇誉三家资信评级机构获得认可,从此,三巨头基本上瓜分了评级市场。
作为评级寡头,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的威力甚至被认为超过了美国政府。著名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评级机构的破坏力:我们生活在两个超级大国的世界里,一个是美国,一个是穆迪。美国可以用炸弹摧毁一个国家,穆迪可以用债券降级毁灭一个国家。
近期,希腊、西班牙甚至日本,都受到了他们的威胁。为什么他们的威力如此巨大?因为他们的后台是美国经济霸权。美国是与以前帝国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更加注重经济霸权。在美元独霸世界的国际金融体系中,三大评级机构的“金融专业”话语权,可以轻易玩弄全球经济于股掌之间。三大评级巨头资信并非可靠,他们在多次重大危机中,失信于天下。东南亚金融危机、安然事件前,他们都没有预警;次贷危机中他们作为合谋者的地位使得他们颜面扫地;而此次主权债务危机他们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下调别国的信用评级就能轻易让一国破产,“不战而屈人之兵”。由于有美国政府这样的后台支撑,尽管屡屡扮演不光彩的角色,但他们依然“风雨不动安如山”。
本来评级机构是中间人,应当提供客观可靠的资信,但是,三大巨头已经异化为美国政府的政治工具。异化的主要原因有三个:其一,三大寡头本身代表官方,他们以专业中介机构的外表行使官方的职能,那么在世界金融游戏中,美国就是既当运动员,也当裁判员。举个例子来说, 2003年由于德国反对伊拉克战争,标准普尔将包括德国最大的钢铁制造商蒂森克虏伯公司在内的一些德国企业信贷评级降至垃圾级,蒂森克虏伯的股价因此跌至有史以来的最低点。这令德国人愤怒不已。而“巧合”的是,澳大利亚全力支持美对伊动武,标准普尔将澳外汇债券评级升至最高级。
其二,他们既是裁判员又是利益分享者,三大评级机构收取巨额评估费,拿人钱财自然要替人消灾。次贷危机中,美国金融行业的各种“有毒资产”就是他们给贴上“合格”标签的。
其三,出卖道德和灵魂,而付出的成本极低。一个自身都无信用的机构居然给人家搞信用评级,这只有在美元霸权历史背景下才会产生。次贷危机发生后,穆迪的高管承认,“我们不像是在进行职业的评级分析,而更像是在把自己的灵魂出售给魔鬼来换取金钱”。
如此明显的制度漏洞,却在全世界风行多年而丝毫不受损,这背后如果没有美国的经济霸权作为支撑,是不可想象的。新帝国的权力正是通过这些大搞虚假评级的巨头不断地扩张。作为美国经济霸权和金融战争的锐利武器,三大巨头不会轻易倒下。因此,他们玩弄天下经济的恶行还会不断冒出来。
虽然如此,要防止评级三巨头的“低成本敛财”也并非无计可施。简而言之,途径有三:其一,改变美国操纵三大巨头的局面,建立新的评级机构与之抗衡。在这方面,欧洲已经“起义”了,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宣布有意成立一个新的欧洲证券市场管理机构,由其负责监督评级机构。不过笔者认为,最好是建立一个能够超主权的国际性评级机构。 其二,改变三大机构官方身份,引入竞争机制,防止三巨头利用垄断地位丧失廉耻和信用。第三,各国政府和使用机构以及投资者必须要谨慎对待三大机构的评级,以防堕入彀中。
(本文源自《21世纪网》网址:http://www.21cbh.com/HTML/2010-5-19/yNMDAwMDE3NzkyNw_2.html)
恐将全球经济拖入深渊的国际信用评级机构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