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大楼起来”与“贪官倒下”


我国目前每年进行大量的工程建设与人口多、需求大的国情有关系,但同时应该看到,大量工程的上马,也让一些官员找到了权力寻租的良机,从中大肆腐败。正因为如此,工程建设成为腐败的多发、高发区。“要想富,上项目”,“要来钱,搞基建”,已经成了一些腐败分子推崇的“法宝”。

官员在建房的整个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存在腐败的可能。比如在规划上,有的官员乱规划。“规划规划,不敌领导一句话”,一些官员善于拍脑子,不懂规划却热衷于规划;或者“崽卖爷田不心疼”,拆了建、建了拆,一拆一建,公帑灰飞烟灭,但政绩有了,灰色收入有了。比如在批地上,谁给的好处多,就把地批给谁;再比如在工程招标上,谁送的钱多,就把标给谁。表面上还走个公开招标的形式来掩人耳目。

近年来,楼氏家族,兴旺发达,就媒体公开报道我们已经看到,不少楼房质量委实堪忧,比如“楼歪歪”、、“楼裂裂”、“楼危危”、“墙脆脆”、“楼断断”……这同样与腐败有关。建筑粗制滥造,显然拷问监管不力。按说,一座建筑的落成,一般需要招标、承建、监理、验收这四个环节,只要任一环节不被虚置,“楼XX”就断难出现。一座座问题建筑之所以一路绿灯,安然面世,正是因为系列环节都“坍塌”了。而这些环节的坍塌,则昭示着相关制度的垮塌。

  事实一再证明,我们并不缺少法规制度,缺少的是对法规制度的尊重和捍卫。“制度如果只是写在纸上、说在嘴上、挂在墙上,就永远形同虚文”。正如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所称,制度的效用取决于制度的执行。不抓制度执行,制度就没有效果;不抓制度落实,就等于没有制度。显然,再科学规范的制度设计,如果遭遇权力侵蚀,如果缺失监督机制,就只会徒具形式而无威力。

法规制度为何经常沦为一纸空文?正与权力不作为、乱作为有关,一些官员根本不拿法规制度当回事,或者说在其看来,法规制度是约束别人的,而不是约束他们的,他们凌驾于各种法规制度之上,为所欲为。因此说白了,工程建设的腐败,往往与官员的权力难以受到足够的监督有关,监督不到位,没人敢监督,权力必然自肥。确保权力安分守己,需做到基本的一点,明确权力的来源,改变权力只对上负责的惯性。为此,就需要强化对权力的有效制衡和强化权力运作的公开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