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创新策划方法论(二)
作者:曾军庆
11、如何认识问题?首先要对问题进行形式化表达。什么是问题的形式化?Malik(1979)认为:“问题形式化是指确定个人、群体或组织问题域中所包含的变量及变量关系的过程。”关于问题形式的过程,向阳,于长锐等人(2001)认为:“问题形式化过程包括:问题识别、问题定义和问题结构化三个阶段。”
12、问题为何呈现弱结构化或非结构化?Smith(1979)认为有四方面原因:(1)问题目标的不确定;(2)问题的可表示性;(3)求解主体对问题的相关状态及状态转换的不熟悉;(4)求解主体缺乏有效的求解程序。
13、为什么要探讨问题的结构化程度?这是因为策划与解决问题密切相关,且解决的多半是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问题。thinkmost(2009)认为,“策划即是解决假设型复杂性问题”。其中,假设型问题,根据佐藤允一(1984)的观点,是指“在未来的情况下所存在的问题”,假设型问题“以创造新的系统为目标,是为了将来而考虑现在应该怎样做的问题”,进一步探索,假设型问题一般分为“以寻求新的机会为目的的‘创造机会’型问题和以应对将来的危机为目的的‘回避危险’型问题”。也就是说,策划首先是要假设策划主体在未来要面对什么样问题。复杂性,指的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策划环境的日益不确定,策划所要解决的假设型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许多策划涉及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宽,策划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的描述往往是自然语言化的、不完全和不精确的,这种问题按照Keen和Morton关于结构化问题、半结构化问题和非结构化问题的分类,是归属于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策划即是为了解决假设型复杂性问题而在当下所作的一系列决策的集合,以实现策划主体在未来更好适应环境,把握机遇,避免危机。
14、由于传统的策划方法在处理不精确环境中的复杂性问题时,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为了解决传统策划方法的局限性,中医思维方法论、软系统方法论、整合类系统方法论、复杂问题结构化方法论等有一定的贡献、作用。系统创新策划方法论试图在广泛吸取这些方法论的基础上提出一整套体系严谨、容易操作的新策划方法论,用以指导策划实践活动。
15、如何把半结构化问题或非结构化问题转化为结构化问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作了有益的探索。thinkmost收集了部分认为比较重要的见解、观点、理论如下:
(1)英国学者P.B.Checkland在Hall系统方法论和大量实践基础上于70年代创立了软系统方法论,其本质是一种“组织讨论、争论和辩论的方法”,这种方法分为七个步骤:A、问题状态识别;B、问题状态描述;C、根定义建立;D、概念模型的构建;E、概念模型与问题状态比较;F、可行改革方案的确定;G、可行改革方法的实施。根定义的组成要素包括C(系统的受益者或受害者)、A(系统执行者、变换T的执行者)、T(系统输入输出变换)、W(赋予根定义实际意义的世界观)、O(系统所有者)、E(系统的环境约束)。概念模型,是变换过程必要活动集合的结构模型。
(2)于长锐(2002)认为,一个不良结构的问题,通过对其机理的四个方面的逐步明确,能转化为结构化问题,这四方面的机理是:A、问题的组成(子问题)涉及的领域及其之间的关系;B、问题及子问题的目标,即问题及其子问题解要达到的结果;C、问题反映的客观事物的状态,即问题所处的状态空间及问题域中包含的变量;D、问题求解涉及的知识与方法。
16、企业是一个系统,是一个有主体系统(人或由人组成的系统)参与并构建的、动态开放系统。正如人有一个生、长、壮、老、已的过程一样,企业也有一个投入、成长、成熟、衰退、灭亡这五个阶段。
17、中医认为,人的健康是因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疾病则是因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无论是养生还是治病,都需要扶正祛邪。企业经营之道的基本思想是“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与此相通的是,国医大师陆广莘(1988)认为,“养生之道的趋利避害,其趋利就是扶正,避害也就是祛邪。”
18、也有中医学者如张流秀(2009?)认为,“扶正祛邪”的说法需要弱化,因为“‘扶正’的概念给人的印象似乎就是只是针对生命元素数量不足的亏耗虚损而来”,所以把“扶正”的概念扩大到“扶正、理正、纳正”,把“祛邪”的说法扩大到“抗邪、化邪、排邪”。张流秀认为,生命元素即是“正”,与生命元素(“正”)相对待的就是“邪”。疾病就是“正异、邪在”。正异的表现状态有三种:量少、怠惰、位离。量少即生命元素数量不足,怠惰即生命元素流通怠惰失畅,位离即生命元素位置发生偏离。邪在则为为害病邪气势势虐猛烈,质地顽坚难化,势力留存体内,简称“势盛、质坚、蓄留”。
19、李习彬(1991)认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它含有了五个基本要素:功能、组元、结构、运行、环境。在这五个要素中,“功能是最具有用来作为区分不同系统的意义的。人们认识到一个系统往往是首先认识其功能。比如谈到一个学校,首先想到它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提到奶牛,首先想到它吃进去的草,挤出来的是奶。事实上许多系统,特别是人造系统和社会系统,是由其功能命名的。组元是指组成系统的成分,作为系统概念要素“组成”一词,是指系统组元的集合,每个系统都有两个以上的组元。组元依据相对运动的特性,又可分为“固定组元、运转组元和流动组元”。结构是指系统内子系统的划分及子系统功能的分配,自然包含子系统间的联系。运行是指在系统结构的基础上能决定运转组元的实际运动,进而决定流动组元的实际变换与流通的机制。关于组成、结构、运行、功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李习彬指出“组成、结构、运行与环境,是影响系统功能的四要素。”
20、应该指出,张流秀的理论观点对传统的“扶正祛邪”思想内涵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深化和创新,这样对医疗临床实践具有更高的指导价值。但是,如果用19的系统思想来审视、观照张流秀的理论观点,却不难发现其理论的不完善之处。具体体现在:(1)如果把正常的人和产生了疾病的人都视作系统的话,根据19的思想,区分正常的人和生病的人应该用“功能”来区分,所以“正”应该是指人的生理心理甚至包括精神的等在内的整体功能,而不是指生命元素。按国医大师陆广莘(1990)的说法,正气是“维持整体稳态的自稳调节”。这种调节,其本质是一种功能,而非组元。(2)生命元素如果非要对应系统的要素,更贴近的应该是系统的“组元”。如果组元数量不足,可以对应张流秀所说的“量少”。(3)根据19的思想,运行是一种决定流动组元的实际变换与流通的机制,与张流秀所说的“怠惰”概念极为贴近。(4)“位离”更贴切对应的是系统的“结构”发生异常。(5)根据系统功能的影响原理(即组成、结构、运行与环境四个要素会对功能产生影响),导致系统功能(即“正异”)的可能因素有:A、组元问题,如“量少”,好比一支军队中有通讯兵、侦察兵、勤务兵、工程兵、射击手这些组元,如果缺少了任何一个组元即某一个兵种,肯定这支军队的整体作战功能会发生异常。但是组元问题不仅仅是“量少”,还有“量多”呢?还有“质变”呢?所以根据系统思想来看,张的理论显然是不完善的。B、结构问题,如“位离”,负责后勤的兵跑到工程兵的位置上去排雷去了,负责侦查任务的兵跑到通讯兵的岗位上去了,这就是位置发生偏离,指挥官肯定很生气,后果肯定很严重。C、运行问题,如“怠惰”,可是运行问题不光有“怠惰”还有“过速”呢,约好拜访某客户是下午两点,结果你提前半个小时去了,客户是没有义务要提前见你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安排。D、环境问题,thinkmost认为,环境因素更贴近“病邪”。但不好的环境不能完全等同于病邪,因为“邪”之所以称之为“邪”是必须产生了负面作用才能算数,可是“邪之所凑”是必须通过“其气必虚”这个内因发生作用。这种内外互动,主客体互动的思想,正是东方关系实在论思想的深刻体现,如果不能深入理解东方的关系实在论思想,而限于西方物质实体论的思想,则中医的很多精髓思想无法参透顿悟。所以字面意思的“病邪”最多只能算“潜在病邪”,是否是真的病邪,还得看它能否遇到“其气必虚”的主体并成功产生了“邪侵正”的效果。这就是中医的神奇和奥秘之处。离开了关系实在论的思维模式,永远无法正确领会中医。关于“关系实在论”的思想,可以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罗嘉昌的著作《从物质实体到关系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