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定性谈定量?


  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定性考虑,的确是非常需要高超的技术境界。人文不是自然科学,倾向于“定性”。中国人的特点是:“定性”在许多情况下大于“定量”。那些被世人称呼为:“顿悟之人”,总是靠定性来判准事物的可行性。信息的管理集中地就是定量分析的发源地。集中的信息储存在人脑和电脑里。收集信息的过程就是“渐悟”的过程。信息量集中到一个节点,就会产生一定的“顿悟”效果。这也就是许多人能靠理性的直觉去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可行的依据。思路一变天地宽。就拿我的专栏来说吧。我的专栏似乎更象“记忆平台”,将我在现实世界的实践活动记忆都储存在这里。但必须从实践中来。这是科技革命带来的好处。古代的人“皓首穷经”,要背诵一辈子的书,来记忆和强化知识和经验。现在不必了,都可以在存着,只要你学会操作办法,去查就是了。通过互联网,可以存贮、调集、检索、传递的信息数量如海,速度如光。其计算和运转之快,比人脑强亿万倍,而且十分精确。这种惊人的高性能真是旷古未有。这为我们进行定性分析提供了绝美的应用工具。比锄头和镰刀先进!正如: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所言:“全局性的东西,眼睛看不见,只能用心思去想才能懂得。” 而“想”的过程,就是信息调集、检索的过程。没有足够的有用信息做基础。怎么想也都是徒劳。 如今,作为社会经济基础的最先进生产方式已经出现:基于信息技术的经济竞争正在升级为竞合。不管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之间的竞争。而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可能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新曙光。换言之,抛开定性,一味的谈定量,是西方的狭隘和局限。同样,抛开定量,靠直觉,同样是不可取的。就像建筑设计师、制图员、工艺美术设计师一样,既不能仅仅根据公式进行设计,又不能如同画家、诗人或音乐家那样自由设计。毕竟,无规矩,不能成方圆。是故也。推演之:中国社会的制度设计、中国企业的商业模式设计抑或是产品设计,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已经不能像邓小平时代那样搞“素描”了。而应是在各种表现因素上做结构性的组织安排。设计的基础应是仔细地观察自然。不仅要注重事物的构造性﹑机能性﹑合理性,还要渗透自然之美的设计理念。

附录:林永青见解:

1、索罗斯在最近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说,哲学是他关注世界的“第三只眼睛”,他认为自己成功的秘诀就是哲学。他认为中国的年轻人比美国的年轻人更多地关注哲学,这将是中国在21世纪的优势。——我对这位著名的LSE校友的观点解读是:学习和思考哲学的最好路径,是在精通某一门人文“科学”或自然科学“之后”,这是渐悟的路径。

2、多数人认为自然科学是“科学”,而人文是“文化”。这是极端有害的(不只是“错误”)思维,特别强调我的观点,人文要成为一种“科学”,即“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之后,才是有实际意义。——只在一种大而化之的程度上谈人文,缺乏科学精神和科学理论(“李约瑟难题”),是中国近代之所以落后的最重要根源!

3、李开复先生在一次接受媒体记者时说,他认为最能代表中国人形象的人物是“孙中山”,原因有三:其一、孙中山最好地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其二、孙中山最好地融合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其三、孙中山毕生在追求自己的远大理想......

4、学习和思考哲学的最好路径是,在精通某一门人文“科学”或自然科学之后,这是渐悟的路径。——(如果你认为自己是极个别的、“不世出”的天才,可以自我顿悟,就自然另当别论。)然而,中西方近代史已经充分证明了,在世界(和社会)高度复杂化之后,用“渐悟”(其实就是“科学方式”)的方式来成功,从概率上更有利于一个社会的整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