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7天禅堂你们当中的一位学生写的作业,由于她很用心,所以,老禅师——批改:对了,任何一个人,如果你不同意我的说法,你也许是对的。
你写到“
但现在的我真的能去过那样的生活吗?我悄悄问自己。
我不能,我还没有行动力,因为我的思想中还有羁绊,因为我还留恋我的拥有:爱人和孩子。
但我还是向往那样的自由的生活。也许,有一天,我能够放下所谓的拥有...真正自由地去感受天地间的一切...”
很好,算是用心,不过还是用了很多脑筋,思考太多,行动就做不出了。尤其是最后一段,很多文字不是写给自己的,而是写给观看者,开启作业应是由心出发,写给自己,旁若无人,是与神对话。
看得出,你有感动,很真实,不过,恰恰因为你会为了他感动,说明,你还没有读懂他,深入到他的内心,他,难道不可以不是为了忍耐,而是为了享受这一切,才做了这样的事情吗?当你觉得他还很感动,说明你或许不了解他,和这件事。
圣者圣人?他不会同意也不会在意这个说法的,因为,有东西比这个重要。
想想看,有没有一样东西存在:在他看来是无价的钻石,在他人眼里却是泥土,你以为是泥土,所以不敢放下手中的黄金,所以不能行动,而他,因为看到了比黄金更贵重的钻石,于是放下钻石,慷慨前行,从容淡定,无比幸福?
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这个钻石,找到了,就会做出行动,钻石在每一个人的手边,但是你的钻石,你看到了吗?他不是为了感动我们而来,他不会在意任何人说他是圣人的,那比不上他眼前观察到的钻石,如果他做这一切只是为了获得一个圣人的称谓,他是做不到10几年的,那么,他那个钻石是什么呢?你的钻石又在哪里呢?你找到了吗?当你找到了,你还会不采取行动吗?
当你没有采取行动,是因为你没有仔细看透你手边的这块石头,本是钻石。
他只是一个证明,证明一个人能找得到,还有很多人都证明了这一点,
他找到了,所以说的出死而无憾,你找不到,所以你会有遗憾,当你找到了,你就说得出了。
当你不选择行动,只是想要,你选择的其实是放弃。你说呢?
或许,你只有这一辈子,
或许,你该去找到你的钻石。
或许,你是为了这件事而来。
他找到了,下一个,是你吗?
------------------------------------------------------------------------------
以下是这位同学昨天交的作业原文:
每次读卢安克的故事,心中的感受都如潮涌动,心灵深处那至纯至善的东西会被深深打动。卢安克,这个来自遥远德国的金发外族人,以他平静、淡然的态度和行动,将自己的生命安然地交给了中国广西那个贫穷板烈村的孩子们,向我们描叙着在我这个中国人看来是惊天动地的令人钦佩而又幸福自在的人生!
(一)
感动,是不由自主的。不是别的,因为我们心中实际上都在渴求这样的东西:至真、至善、至美,还有爱,不是吗?
山村里的孩子们,从最早接触他感到害怕,害怕这个长相与我们差异如此之大的外国人拿小孩去卖掉,到现在总是像猴子一样挂在他的肩膀上、胳膊上,因为孩子们跟他已经亲密无间,从心底看他是自己的玩伴、朋友、父亲、老师。从最初村里人们的怀疑,怀疑一个没有任何目的的人,甚至说他是特务,到后来说他真的是白求恩。。。孩子们说,他是唯一的,现在怕他死去,就再也见不到他了。。。孩子说,他永远都不会忘记卢安克,他会记住他的样子。。。看到这里,我知道:卢安克其实在孩子们(包括我们这些以为已经长大的孩子们)心里已经不仅仅是个物质化的人了,而是一种精神,会永远烙印在孩子们的心底,变成孩子们人生的财富。于是我们自然会知道什么是老子说的“死而不亡者,寿”了,我们也会知道,什么是生命的永恒了!
卢安克说:“我把自己交给他们,自己的命属于他们,不管他们怎么样对待我,我们已经分不开了,我的命好像和他们的命连在一起。。。走掉,自己就没命了。。。”是的,他把自己完整地交给了那里的孩子们,交给了那个山村。看到这里,我在想,卢安克回答了那个我们可以经常在遇到问题不知所措时用来自问的问题:此刻,爱,会做什么?卢安克,用他的淡定和生活,做出了回答!
卢安克说:“我觉得这个痕迹就属于我,都是我的一部分,如果我不承认他,那就等于我不承认我自己。”是外人眼里不好的痕迹吗?但是,不论如何,那个痕迹都和你不可分离,那就是你特有的。还有拒绝和否认的意义吗?生命可以这样坦然和淡定,心可以这样宁静!
卢安克说,自己一步步从南宁到阳朔再到乡里、村里,不觉得是一步步退到那里,而是在越来越接近自己所喜欢的生活,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直到现在,他是实际上已经做了自己这一辈想做的事,所以现在他即使死了,也值了,没有什么遗憾。。。是啊,这个喜欢自由全然活在当下的人,这个活着不为物质享受的人,这个用生活全然实现了自己梦想的人,他的动力是因为生活“有更大的乐趣,比能表达出来的更大的乐趣”!看着卢安克说这些话时脸上露出的灿然笑容,我的心,温暖着,柔软而感动。。。“没有脑子的障碍也是自由的”——卢安克,这个心无界、爱无垠、无所求,却拥有永恒的生命和幸福的人!
卢安克给我们带来的感动和启发是多视角、多层次的,映射出的社会问题也很严峻。但我自己作为一个多重身份(女儿,妻子,母亲,独立自然人)的中国人,透过各个身份背后的感受,最后都归集至一个本原:人活一世,到底追求什么?生命得以尊重,到底体现在那里?行动,对我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很幸运,自己有缘在早些时候就了解到卢安克的故事并深受启发。青春期儿子的教育问题曾经深深困扰我,而在这个自我摸索成长、寻求解脱的过程中,卢安克——这个“满足不了学校要求的“标准”角色的教育志愿者的教育理念深深启发了我——
“一个人很难被外界强制改变,真正的改变只有通过内心自愿的改变”——孩子不可能被我们成人强制改变;
“犯错误真有那么可怕吗?我不是经过错误学习的吗?”——错误是帮助我们成长的礼物;
“尽可能去陪伴他们,陪伴他们经历各种事情”、“你特意想去影响别人,反而影响不到。要把自己,完全交给对方。一句话不可能(对孩子产生重大影响),但一起经历过的事情会。经过行为来学习,不是说话,说话时抽象的,不侵入他们的感受,如果用行为去学习,更直接的。”孩子对演电视剧的教育方式的理解,“可能头脑想不到,但他们的感受中都存在,他们已经接受了,还没理解,大了他们会回忆,他们会理解。”——成人身体力行的教育胜过言语说教、孩子自己亲身经历总结出来的,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
他教给孩子的不是按照指令去完成任务本身,而是一种完成任务需要的才能和力量——教育的核心与精髓,让孩子独立思考,解放天性;
“有了目的,故意去做了什么了,没有用了,没有效果,是假的。想影响到别人,反而影响不到。因为他们会感觉到,这是为了影响他们,他们才不接受了。”,“我以前考虑过很多方法,最后放弃了,方法都没有用,唯一有用的是老师的心态,老师心态最受影响的就是那种学生该怎么样的想像,他总是想着这个,他没办法进入适合学生的心态,没办法真正去看学生是怎么样子的,如果很开放地看得到,没有什么想像,很自然地就会有反应,适合学生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学生很喜欢,很容易接受。”——教育的态度和方法;
“不论中国人的城市人还是农村人都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太着急了,来不及打好基础就要看见成果。这是一个长大的过程,不是那么快达到的效果。”——中国社会对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太急功近利了,特别是口口声声说我是为了你好的家长们!
我想,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凡是对中国教育现状深有感触、做过深入思考的人,从卢安克的教育理念中都会得到各自的答案,他总结之精辟,恐怕很多在中国的教育工作者也未必有如此深刻的体会!
(三)
卢安克精神给我带来了什么?以下是我在五个多月之前第一次知道卢安克的故事后记录下的感受:
但现在的我真的能去过那样的生活吗?我悄悄问自己。
我不能,我还没有行动力,因为我的思想中还有羁绊,因为我还留恋我的拥有:爱人和孩子。
但我还是向往那样的自由的生活。也许,有一天,我能够放下所谓的拥有...真正自由地去感受天地间的一切...”
(四)
今天在我学习了开启课程之后,我想自己总该又会有进步吧?但是,面对自己再次问自己到底有没有改变自己的行动力的时候,我有些沮丧,我的答案似乎和5个月之前没太大的变化:我依旧没有行动力,因为我的思想中羁绊仍旧未除,因为我还留恋我的拥有:爱人和孩子。我依旧是向往那样的自由的生活,可是,想与做之间依然是不可跨越的鸿沟。。。我起初还是对自己说,也许,有一天,我能够放下所谓的拥有..这种现状的评估让我有些郁闷,也有些不甘。难道几个月以来,自己就没有进步和变化吗?
不,改变你虽然是悄悄地,但确是明显的——
对孩子,我接受了卢安克的理念,不再像过去那样要去控制孩子,要去强力改变孩子,因为,真正的觉悟得来自孩子自己的内心;孩子不属于父母,爱孩子是为了分离:让他独立生活,他,不仅仅是为父母而活;我也不再抱有强烈的意图和目的跟儿子聊天,我和儿子聊佛教,聊禅,聊非主流,聊那些过去在我看来无厘头的事物;我陪孩子一起经历事情,哪怕是陪他一起看幼稚的“喜洋洋”,和他一起大笑,发自内心的,不是装的;儿子给路边乞讨的人钱,我不再提醒他那可能是骗子,儿子给,我也给,纵使是骗子,我们的善心是天地可鉴的;儿子考试不及格了,我不再急三火四地逼迫他必须在下次如何如何了,孩子又何尝不想考好?我只是想,分数真的不是那么重要,知识得变成自己的,才是智慧;孩子的成长,需要我们陪伴、提醒和耐心等待,我们对孩子的放心和信任,孩子会变得让我们放心,让社会信任。
对老公,我不再指责他对儿子乱发火,我会耐心开导他:发火并不能解决问题,且伤身、伤感情。我也开导儿子和老公,包括我自己,静下心,用心去体会彼此的情感和情意,静下心,细细品味自己的情绪,体会周围和我们互动的一切,人或物,他们的情感和气息,知道自己对这些事物的反应,只是人体宇宙的一阵风而已,接纳他,放下他,生命原本就是轻松,没有沉重。
对周围的人们,我自己明白,我比之前更加敬重他们,因为,我发自内心认为:我和他们,心,是相通的,我们没有分别。
(五)
至于自己目前仍旧不能改变的部分,我今天发现,卢安克也是一步步走来,一点点清晰起来的,这说明,我们心灵的成长也是个过程。卢安克说他要为农村的教育做些事的想法很久以来就有,看了《一个都不能少》的电影后又加强了他的愿望。面对柴静的提问,他是这样解释自己走过的路的(以下部分摘自柴静采访后记):
——“以前我的思考都在头脑里发生,我想到了,但我做不到。现在我不思考了,只感受,反而做到了我之前想做而做不到的,因为思考变成了生活,变成了行为。” 他说放弃了要改变什么的想法:如果想改变中国的现状,然后带着这个目的做我做的事情,那我不用做了。幸好我不是这样的,我不想改变,我没有这个压力。”
“如果不是为了改变,那我们做什么?”
“当然会发生改变,改变自会发生,但这不是我的目的,也不是我的责任,也不是压在我的肩膀上的。”
“改变不是目的?”
“它压着太重了,也做不到”他说“但你不这么想的时候,它会自已发生”。
有人跟我形容过听他说话的感觉-----你以为是禅悟式的玄妙,其实背后是严整的逻辑体系,是一步步推导认识的结果。
“你原来也有过那种着急的要改变的状态,怎么就变了,就不那样了?
“慢慢理解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理解了就觉得当然是这样了。
“你对现实完全没有愤怒?
“没有。”
“你知道还会有一种危险是,当我们彻底地理解了现实的合理性,很多人就放弃了。”这是我(柴静)的困惑(其实也是博主我今天刚开始想这个问题时感到郁闷的原因)。
“那可能还是因为想到自己要改变,所以没办法了,碰到障碍了,就放弃了。我也改变不了,但也不用改变,它还是会变。”
“那我们做什么呢?”
“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仔细体会卢安克的话,亲爱的家人,你们看到了什么?我得到的是释然。是的,我自己若总是抱着想让家人理解我(像卢安克的父母那样理解支持自己的儿子,认为儿子不属于他们,儿子呆在他们身边就太可惜了)的话,我估计在中国这样的传统文化下,似乎是无望了;我若一直带着这样的想法去改变,那么,我也会什么也做不了,这个压力不是我单方面可以改变或移除的。这也恰似中国社会目前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一样,很多人看出了问题已不容忽视,但成天忿忿然又能改变什么?若是真的“彻底地理解了现实的合理性,很多人就放弃了”。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从自己做起,在现实生活中一点点做起,一心一意“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我们不也可以坚信:它还是会变!
所以,今天我最大的收获是:我也在一点点地过着自己向往的生活。因为,我现在每天都在尽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而这就是我踏实、安宁的幸福生活,如果大家都可以从我做起,一点一滴去慢慢影响周围的人和环境,我相信,用不了多久,我们的小家、国家甚至全世界的人民,都会从心底呼喊:我原谅你们,我爱你们每一个人。我们会拥有宽容、和平和多样化的生活!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