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目前正处于后来居上的冲刺阶段,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企业与发达国家的优秀企业在管理水平上至少有30年的差距。我们应当参照、借鉴、学习发达国家的有两个标杆: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是20年前当时叱咤风云的跨国企业;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则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隐形冠军”。总之,对于绝大多数中国的中小企业来说,千万不要把通用电气、微软、可口可乐、谷歌这些闻名世界的顶级公司当作标杆去学习,因为大家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我们还不具备他们的条件。
在过去10年中,很多中国企业都是一味地追求大,而不是追求强,他们错误地理解“大与强”的辩证关系,把世界500大,说成是世界500强,把大和强画了等号,结果呢?绝大多数大企业都陷入了大而不强的尴尬境地。不过“吨位决定地位”这句话在中国确实是事实,只要一个企业做大了,就会有地位,就会有人关照,就会被媒体追捧,这是众所周知的中国国情,我们都可以理解。不过任何事情都是各有利弊,大了容易得到政策优待,但是也必须接受消费者的挑剔。中国有句古话:枪打出头鸟,很多国内知名企业都是因为做了出头鸟而死掉的,一个企业在不够强的时候太张扬,就容易成为靶子,甚至成为别人“下套”的对象。现在,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爱面子、喜欢排场、喜欢大,他们知道我们的企业最渴望什么,最想要什么,结果就投其所好:面子给足,票子赚足。最后的结果就导致了很多中国企业“死要面子活受罪”,买来一堆洋垃圾。当然,话又说回来了,如果一个企业做好了“过把瘾就死”的准备,那就无可厚非了,这是浮躁的必然代价和归宿。
所以说,一个企业要想取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开始时低调、聚焦,像邓小平当年所说的那样韬光养晦,直到有一天我们有实力了再亮剑,过早地暴露自己的意图,过早地膨胀并不是什么好事。我坚信:有实力才会有地位!那么实力具体通过什么来展现呢?我认为实力体现在三个权力的掌控方面:即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所谓主动权就是在市场上能够引导消费,而不是一味地迎合消费,是制造流行,而不是跟风;所谓主导权就是市场控制力,能参与游戏规则的制订,能抢占竞争的制高点;所谓定价权就是话语权,即市场霸权,中国企业目前最急迫的任务就是摆脱“低质低价”的困扰,从价格导向转移到价值导向,逐步得到定价权,从而赢得世界的尊重。
我觉得中国企业作为卖主没有这三权还可以理解(至少可以勉强接受),但是作为买主同样也没有这三权就有问题了。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就是:在世界市场上凡是中国企业大量出口的产品价格都很低,凡是中国企业大量采购的产品价格都很高。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