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车”:到了给车市踩刹车的时候了吗?
北京车展刚刚结束,似乎大家仍然沉浸其中,想象着中国汽车的发达局面,盲目乐观,而对其未来缺乏必要的估计,忘记了当前面临的残酷形势。
说这话当然是有所指的,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正在或者早已引起人们的警惕,甚至出现了对汽车消费的围追堵截。这里有两个非常明显的体现:
第一、限车提上日程
从成都方面传出的消息,已经沸沸扬扬得很有一些阵子,即城市机动车总量控制问题,引起了一些争论。这不仅是成都一个城市面临的问题,而是今天许多大中城市必须要正视、要解决的问题。专家这么多,城市中聚集着许多高智商的人才,还有城市管理者,似乎再复杂的问题都有化解的办法。可是这次却卡壳了,而且历来交通问题就不是一个容易对付的问题。上海怎么样?北京怎么样?没有很好的办法,最后只有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现在汽车太多了,到了该控制的时候了。
自然,这不是现在才有的舆论,不过现在这种舆论尤其突出,“限车”思路或者理论被当作一项“理性”的思考提了出来,意味着将对汽车产业、市场带来深远影响。
笔者最近看到了许多相关报道,比如有人说,出于对当前汽车产业发展过热的忧虑,国家有关部门有意要控制我国的汽车保有量。当然有忧患或者前瞻意识并不是坏事,中国汽车产销量一下子跃居世界第一,在国际上开始出头,然而中国汽车制造的真实水平如何,恐怕难有一致意见,有些心虚和不安是难免的。汽车产业牵涉经济大局,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以及城市管理等方方面面,对汽车保有量应该有一个“度”的权衡。
因此,笔者反对“过快”、“过热”,但是如何判断是否“过”却是个问题。依据城市的拥堵程度?依据每天的新车增量?还是国内整体的汽车销量增长率?或者干脆就是某些人的想象?这不是笔者能够把握的事情,别人也不能。至于有人提出来的应对招术,大都属于堵塞型,而不是疏导型,就是采取办法限制买车,比如过去盛行的限制小排量,控制上牌量,道路限行,或者按照号牌限行,等等。成都对机动车的控制欲望反映了国内一些大城市的想法,是汽车在城市受都阻击的开始信号。
第二、又见油价上涨
另外一个影响汽车市场的因素应该是油价了。随着上个月中旬国内油价上调以来,燃油不断涨价的趋势似乎被激活了,近来又出现了喊涨的声音。一方面,国际油价确实有抬升的走势,另一方面,国内油企涨价的欲望太过强烈,据报道说它们正在不断向有关部门或游说或施压,希望国内油价能够按照既定的油价调整机制来运行。后者也就意味着现在油价会一个周期(22个工作日)接一个周期地上调。第三方面,由于国内经济特别是汽车行业已完全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形势好转,且燃油市场的旺季到来,利用油价来对其进行调节是一个宏观调控的手段。据说已经有人透露,国家有借油价来掌控汽车消费发展速度的设想。
照目前的情况来看,假如一切都遂了它们的愿望,油价极有可能成为阻碍国内汽车快速增长的负面因素。
关于国际油价上涨的原因不必作详细分析,其实不管从国外还是从国内来看,燃油供应是充足的,特别是国内,许多油企还在向外出售燃油,涨价看上去没有什么道理。但是你又不能跟它们讲道理。油价上涨是国际大势,是经过两年的低迷压抑之后,上涨的情绪胜过了现实的需求,而不是现实的需求促动了上涨的趋势。尽管油价并非会一路平顺地上扬,但在将来,恐怕我们看到的会是涨多降少,直逼或者超过每升七元的界限。
也许,油价并不是挡车的螳臂,表现不再那么疲软和无力,而是强有力的大手。
从汽车产销方面来看,今年以来确实是有些过渡爆发,如果按照第一季度450至460万辆的规模来估算,全年将达1800万辆以上,这个数字将媲美美国汽车最美好的时期。这个时候再来看中国的经济,看看人们的收入水平,看看汽车消费和使用环境,显然是不相协调的,里面隐含的问题将是很大的。
怎么合理把握国内汽车发展的速度,使之能够真正健康发展,并不是简单地或者粗暴地来限制,包括使用油价手段,本身油价的定价机制就存在问题,油价的调整也是不甚科学,存在许多干扰因素,怎么让人信服呢?这样带来的负面效应恐怕会超过对汽车消费过快增长的担心。但是,“限车”貌似势在必行,至于疏导还是堵塞,采用什么方式,将会成为新的社会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