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眼里都可以有完整的西湖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江南。这里说的江南,不仅是地理概念,还是文化意象。我觉得,如果要寻找一柄可以开启江南文化的钥匙,杭州的西湖大抵是最好的选择。

  不过,这把文化的钥匙,可不是谁都能拿到的。杭州西湖景区边上有许多名胜雅筑,对普通人来说,却是“可望而不可进”,一些绝版风景的场所,特别是名人故居,如今已经变成高档的私人会所或餐厅。比如,丰子恺、林风眠的寓居就变成了有钱人才能去吃饭的地方。西湖“富贵化”趋势正在悄然加速。这种加速,意味着当地政府曾经扛出的那面“大众西湖”的旗帜,已逐渐褪色与掉落。

  读过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也曾在流连于西湖的山水之间,体会过西湖的美,或许才能懂得作家马家辉为什么把那本游记叫做“死在这里也不错”。前两年,曾经的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实现了生前夙愿,就将遗骨辗转安葬到杭州西湖的灵秀之地。如果把这样的好山水变成少数富人的后花园,江南文化有一扇门,也就是关了。

  把风景名胜变成权贵富商的私家领地,谙合了中国封建贵族的后花园情结。或是大自然的天赐,或是旧时名人贤士故迹,在被古代那些权势阶层用高高筑起的围墙封闭后,就成为私人消遣之所。《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到了少女时代,竟不知自家房子后还有一座美好的花园。千年的风月与意趣,让后花园有着极其深层的文化意味。封建社会已死,时间到了现代社会。却不料,好山好水,文化风韵,却还是富人阶层的后花园。只不过,换了个现代称谓,叫“会所”

  现代公民多少都有些产权意识,知道那些山水属于公共财产,或者说是公有物。西湖不只是杭州的,还是中国的,甚至是世界的。凭什么那些有钱人就可以霸占起来,只留给自己与亲朋来看风景,而挡了天下人看西湖的角度呢?据说,当地管理部门是觉得自己在维护名人故居与建筑圆林方面实力不济,才选择租出去让别人使用兼保护。这个理由实在弱智得让人感觉堵得慌。政府从中捞了钱,富人满足的私欲,把普通人晾在一边,硬是一脸无辜,看不到半点愧疚,这叫什么事呀。

  要知道,在那些山水之边,故居之内,还有文化。把文化遗产交给少数富人来守护,让我联想起古代权贵阶层频繁讨娶妾房的事,其中是有喜欢,甚至还有一时之爱,但却少有持久的珍惜,这是一种封建腐朽的文化。于是,寂寞红颜最易老。山水名胜也是有灵性的,根就在于文化。而文化的源头活水,如果只是由某一个人来把控,保不准就会断了。现实世界里有太多古迹沉沦的教训,大多就是如此。也正因如此,很多地方的文化故居才收归政府管理。却不料,现在一些地方政府作为这些公共财产的守护人,竟然又将之交给少数人,于是,权力与财富各得其所,空留文化古迹在沉沦中的长叹。

  从云南大理情人湖边的别墅风云,到杭州西湖上的私家会所,现代公有物的悲剧,在以各种隐秘的手段上演着。种种事实证明,这种悲剧在经过深度破解之后,又总是能够发现权力腐败与官商勾结的暗影,这在大理的事件已经得到印证。现在,面对西湖边上富人们的夜夜笙歌,我不禁要问,这背后到底有没有官商勾结的丑行,到底是否存在特权之手抢走公众开启江南文化的钥匙呢?

  都说江南永远不死。但是,不死的江南,是不是有一身伤痕,这得让公众看了才能知道。每个人眼里都可以有完整的西湖,每个人心中才能会有一个自己的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