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论
特色者,特异之谓也。特色产生于比较,无比较便无特色;特色乃与众不同之处,给人以稀罕、新奇之感。特色是事物的特色,必须有附着物,不能单独存在。特色多指事物的性质、功能、结构、样式等属性类的东西。它可以附着的事物很多,如风俗、习惯、产品、技术、管理、喜好、行为、思想、价值观、法律、制度等;人们一般将此类事物放在所谓“文化”的大筐内,以文化统称之。
在当今中国,特色是热门、流行和时髦词汇,对其进行分析、讨论很有意义和价值,并且也很有趣味。
一、特色分类与好坏
特色好不好,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特色可以分为可比较特色和不可比较色特色。有的特色无所谓好坏,比如不同人种的肤色,某些风俗习惯,某些特殊偏好、文学作品的风格等。有的人喜欢穿红,有的喜欢戴绿;有时喜欢吃甜,有的爱吃辣;有的喜欢骑马,有的爱坐轿;有的信仰佛教,有的信仰基督等等。这些特色没有多少科学依据,也没有好坏之分,不能进行比较。有个哲学词汇叫不可通约,说的是同样的道理。因其无所谓真、善,不包含真假善恶成分,所以我将其称为“无真善性特色”。
一般来说,只有“无真善性特色”,才有永久存在的理由,才能高喊“文化多元”以维护其存在的正当性。
有的特色可以进行比较,能分出高低上下、善恶美丑。比如某些技术、风俗习惯、思想理论、管理模式、法律制度等。这些特色有其科学和伦理的依据,具有真善标准,我将其称为“真善性特色”。 因为可以比较,所以“真善性特色”又可按其效应相对分为两种:“好的真善性特色”和“坏的真善性特色”
下面的特色便有好有坏。比如打起仗来,洋枪洋炮远比我们的长矛和大刀好用,威力更大。因为这个缘故,近代中国人很命苦,曾多次遭受洋鬼子欺侮和战争伤害。又比如骑马坐轿,不如坐汽车、火车、飞机方便舒适快捷;再如我国古代妇女裹脚、讲究极端贞洁的旧传统,缺乏人性、极不人道,非常落后而荒唐;还有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理念,远远优于主奴、等级观念,所以越来越成为世界的共识,获取了“普世价值”的殊荣。
凡属“真善性特色”,一般都有寿命,都会有衰老和落后的时候。对他们不能随便以“文化多元”为借口,长久维持其存在。应当通过比较和辨别,不断选择“好的真善性特色”,抛弃“坏的真善性特色”。
在国际上不能笼统强调文化多元化。文化成分很很杂,一般分为器物性文化、制度性文化和价值性文化。一般在器物文化、“无真善性特色”文化上可以强调多元;在制度性、价值性文化、“真善性特色”文化上,则不能轻易、过分强调多元,否则容易为落后、丑恶的东西、为“坏的真善性特色”找到存在的理由。
二、特色的产生与来源
人类社会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特色,它们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说来话长。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特色的动机和机制不同。在人类的童年、少年时代,人类理性尚不发达,生产技术落后,对自然规律掌握较少,迷信心态严重;各部落、民族封闭性较强,活动范围有限,交往和信息交流较少。那个时候的特色,多是无意识产生的、经验性的、“无善恶性”特色;或者是为了生存需要而适应环境的产物,或者是出于偶然事件引发的时空因果联想;或者是宗教官员的胡编滥造,公众盲从附和;或者属于走顺路、图省事,沿袭原有的传统习惯。各民族一般都有不同的文化特色,涉及的内容很广泛。
随着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科技的进步,人类活动范围加大,交流交往增多,利益冲突加剧,竞争日益激烈。为在竞争中取得优势,迫使各企业、各民族和各国增强了创新意识,不断淘汰落后的东西,创造成本更低、效益更好、功能更佳、效率更高的技术、产品、思想、规范、制度等,以增强自身竞争力,获得更多的垄断利益。生物种属的不同、性状的差别,生存竞争也是主要原因和推动力。特色不一定新,但新必定是特色。
现代社会的“好的真善性特色”,一般大都是竞争产生的,大都是创新的结果。
竞争产生特色的方式,又可以分两类。在经济竞争理论中,创造竞争优势的思路有两条。一种属于有意追求特色,为特色而追求特色;依靠产品式样、功能或服务的独特性,满足于部分人的特殊需要,从而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此类策略属于消极保守策略,这样的企业不可能做强做大。采取这类竞争策略的一般属于小企业,或进取心不强的企业,他们不敢或没有能力追求最佳最优。这种创造特色的方式我称为“直接追求特色方式“。这种方式产生的特色往往是“无真善性特色”。
另一种竞争策略为强者所喜欢,他们并不刻意追求特色,特色往往从属于更高的目的。“要做就做最好”。他们往往追求最先进的技术、生产最好的产品、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益、采用最好的管理模式等。因为他们在层次上追求更好更快更强、在数量质量上追求大、新、高、优,所以也就自然带来了特色。此类特色创造方式,我称之为“追求先进性特色方式”,这种方式往往产生“好的真善性特色”
“ 坏的真善性特色”,可以有以往的“好的真善性特色‘转化而来,也可能是某些人为了私利创造出来的。
三、特色变化规律
特色并不是静态不变的,它不仅会变化,而且还有变化规律可循。从总体上讲,一个社会的诸多特色会不断产生、不断消亡。但就某个特色来讲,会有一定寿命,最终必定消亡。消亡的方式有两个:或被趋同而死,或被抛弃而死。
就趋同而言,“非真善性特色”和“真善性特色”趋同机制不同。“非真善性特色”往往因合作需要而产生的趋同现象而消亡。
人类行为可分两大类,即竞争和合作。两类行为对人类生存发展都是必须的,不能厚此薄彼。不合作就会互相伤害,陷入丛林社会,谁也不得安宁;不竞争就没有进步,就不能产生优势,从而更好地生存发展。
现代社会科技、经济日益发达,经济全球化过程不断深化,越来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交往交流日渐频繁,合作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便于合作,需要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同时由于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现代媒体的发达,促进了信息交流,彼此之间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相对时空越来越小,有人把世界形象地称为“地球村”。合作的需要、相互影响的加深,产生了所谓的文化趋同现象:原属于特色的东西,因其普及化、普遍化而失去了特色,从而成为全人类或国际社会的共同特征。比如握手的礼节、庄重场合穿西服的习惯、英语的普遍采用、国际惯例、普世价值观的形成等。所以,我们为了融入国际社会,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更好地在人类大家庭生存发展,必须尊重国际规范,我们的法律、价值观应该与国际对接,不能因强调特色而违背之。
“真善性特色”消亡机制有两种:即“好的善恶性特色”的因被借鉴、推广被趋同、“坏的善恶性特色”的被抛弃。
一种新技术、新的管理模式、新的制度的产生,如果经过实践和时间检验,属于“好的真善性特色”,就会产生高效益、好效应,就会赢得竞争优势;别人就会竞相模仿、学习借鉴。这样,“好的真善性特色”就会被模仿、被借鉴、被普遍化而失去特色。这样过程可以产生后发优势,节省时间和开发成本,少走弯路,这对落后者来说非常必要,好处甚大。不同的国家在不同方面各有长短,互有优势,所以各国都非常重视对别人经验的学习和借鉴。小平说过,我们也要善于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谁不懂这个道理,谁就是傻蛋一个。比如宪政民主制度,最早产生于英国,它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强大帝国。后来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认识到位,模仿较快,获益甚大,相继崛起,成为世界诸强;小日本也算明白人,靠制度和技术借鉴后来居上。由于经受了历史的检验,所以各国竞相模仿,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宪政民主制度,使之成为现代主流政治模式。此时,这种政治模式原有的特色变得不再特色。一般来说,凡是被人普遍采用的东西,其中必有真善品格。共识往往是真理和公共利益的最重要的认定依据。所以我们要对世界各国的特色不问出处只问好坏,大胆借鉴世界各国的“好的真善性特色”。不能为了自尊、面子或其他想法,将西方文明中的好东西加以拒斥,他们本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要尊重、承认、遵从普世价值观,不能将其妖魔化;对其政治文明成果,也不可轻易 “绝不”。对已经产生的“好的真善性特色”,不去学习借鉴而非要亲自探索是一种愚蠢。
“坏的真善性特色”消亡的方式是被抛弃。长江后浪推前浪。有些原来比较先进、或有存在理由的特色,随着社会进步和创新,就会失去其先进性和存在理由,于是此类特色将逐渐被人们所抛弃。如中国的裹脚、贞洁传统,高耗能、高污染产品、落后技术等。又比如原苏联专制极权制度,开始时特色颇浓,在政治、经济上曾有过风流史。这个东东颇能迷惑人,在一段时期内创造了惊人的所谓奇迹,实现了军事的强大和经济高速增长,一度让全球刮目相看;甚至让民主国家怀疑起自己的制度来,搞不清到底该如何是好。东欧国家如获至宝,竞相模仿,民主国家也在经济政策、调控措施上被迫借鉴。但时间会证明一切,纸里抱不住火,最后终于露馅。他们的奇迹属于拔苗助长和经济虚胖症。这个制度是本着完美的理想而设计的,但追求完美、善良愿望的结果,最后变成了制造罪恶。由于专制集权制度本质的劣根性,最后难逃呜呼哀哉的下场。苏东剧变导致了原苏联制度特色的丧失。
凡是被多数人、多数国家抛弃的东西,必定是违背科学规律、伪善或恶的东西、或者不合时宜的“坏的真善性特色”。我们应该将其妖魔化,与其断绝关系。
四、中国特色分析
一般说来,追求“非真善性特色”,没有多大意义和价值,对社会进步没有用处或用处不大;比如一些古老风俗、习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如果说有一点意义的话,那就是经济领域中为了特色而特色,采用的消极保守竞争策略。追求特色,应该追求符合科学、道德要求的“好的真善性特色”,这样会促进文明和进步,产生良好效益,对国家对人民皆有好处;如果追求“坏的真善性特色”,那这种特色不如没有。我们一直强调要实现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那就更应该追求“好的真善性特色”。
任何特色都会消亡,我们的特色向何处去?无非有两种出路:一是让世界普遍学习、借鉴而消亡,二是因落后没抛弃。前者比较好听,不仅会造福全国人民,也会造福世界人民,还会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更符合中国应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伟大号召。愿我们向这个方向努力,不断创造货真价实的“好的真善性特色”,抛弃“坏的真善性特色”。
能被国际社会承认、借鉴、推广的特色才是好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