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广策博士点评 有一说一读文件
各位观众晚上好,这里是有一说一节目,严守一同志犯了错误,被领导安排去主持中国足球节目了,反正那也没人看,以后就由我来有一说一了,自昨天我在贴出发改委文件之前的点评里提出了对医药股的担忧,今天市场就以医药指数暴跌57点来回应,那我们就来谈谈我对这个文件的看法。(哈哈,继续开开玩笑)
我们这个国家过去曾有一句让世人惊叹的口号,叫做“人定胜天”,这个“天”泛指一切本应敬畏尊重的人力所不逮的限制性条件,诸如自然环境、科学规律等等,靠着这种理念我们干出了很多愚公移山似的伟大壮举,比如把珍贵的高原湖泊拿来围海造田,让原本风光旖旎的800里滇池填成一个池塘;排干东北松嫩平原的湿地来与天地斗等等,如今我们的发改委继续循着这种理念来治理经济,企图以计划经济的命令来摆弄市场经济中的活人,其气魄令人概叹。
环顾发达国家,唯有日本有类似中国的药品价格管制政策,我们可以先看看日本自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对药品进行价格控制以来,其市场表现如何,在1980-1993
年之间,日本市场的药品价格平均下降了60%,上世纪90 年代末又进一步下降。1986
年,日本医疗用药品的平均进销差率达23%,经过政府约20 年不断调低法定药价的努力,到2004
年该进销差率下降到6.3%。在进销差价率和医药价格不断下降的同时,日本政府承担的医疗公共支出中药品费用比例也由上世纪90
年代中期的30%降为了目前的20%一方面,法定药价下降减轻了患者的负担,日本政府的国家医疗补助负担也得到了减轻。从药品支出、医疗费支出在GDP
中的比重看,日本分别为1.2%、7.8%,是主要发达国家支出比重最低的国家。2003
年,日本国内医疗费用支出合计32万亿日元,其中政府支付11 万亿日元、保险公司支付16 万亿日元,患者负担5
万亿日元。患者负担比重仅为16%。
然而,从另一方面看,由于日本医药价格管制中的低价策略和定时调整管理方式,使得日本的医药市场的成长率较为低迷。在这一背景下,日本医药市场在世界医药市场中的比重在1994
年到2004 年的十年间,下降了一半左右,2004年处于12%的水平,而美国同期却不断上升,2004
年已高达48%。除此之外长期的低价策略和定时调整管理方式对制药企业的经营战略也造成了一定影响。尤其一些研究开发型制药企业因药品不能以期望中的价格出售而对现行药价制度感到不满(上海政法学院石其宝)。
从日本的经验来看,强行对企业价格进行管制对医药行业的影响较为负面,如果按照发改委此份文件中提出来的经政府设定的期间费用率、销售利润率和流通差率来实际运行的话,我们可以说跟实际中的行规是完全冲突以至于可行性接近于零的,如今的处方药销售过程中单是在医院环节中占到的费用(即医院各科室的回扣和利益分配)就达零售价的50%,已经超过了该办法附录中设定的从出厂到销售给医疗机构的最高流通差价率了,如果严格执行重新核价的话恐怕要倒掉一大批企业。实际上核心问题是出在公立医院的补偿和监管上,政府的更严格监管恐怕只会带来更多的寻租空间,例如天价芦笋片事件中136的中标价才是问题关键,而不是15.5的出厂价,利润并没有落到企业手中,而是潜规则给了招标办和中介机构。其实再往深层里探讨,为什么公立医院的补充做不到?原因就在于如果把我们这个国家看做一个公司的话,那么这个大公司的行政管理费用太高了,管理层自己的吃喝旅游公车等等就已经把本可以投入教育医疗的费用侵蚀了,呵呵,这个问题显然短期内无法解决,所以发改委也只好继续用这种头痛医头的文件来交差应付了,我相信业界一定会有自己的声音来告诉发改委事实的真相,而这个政策也很可能像前期北京市遴选基本药物配送商一样最后不了了之,企图以一个离谱的规定去修正前面本已扭曲的现实时往往是无法如愿的。
但是这个政策背后反映了医药行业未来面临的挑战,制药企业需要让自己的产品线掌握更多能够自主的力量,否则迟早会被降得面目全非,生死之道不可不察。今天的暴跌预示着医药股阶段性的调整到来,投资者对医药股应持谨慎态度,多看少动。
最后我们说说世界杯,本次杯赛有意思,纯计划的朝鲜和纯市场的韩国都站到了南非的场上,而我们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却培养不出一个国家队来,何故?盖因医疗、教育、体育等等领域都是市场经济的计划堡垒,不受监督的权利和市场一旦结合,呵呵,后果很奇妙。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