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天倒数第4天:关于我们的这个“我”


    从阿勋4月8日生日那天开始,21天开启课程、7天禅堂课程、提问课堂,到 628,总共八十一天,在暂时告别之际,说一些“今天”的我的思考吧,

   几千年前有人说,人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其实,一个人两次下河,河是两条,人,也是两人。

   以下这些是,今天,在我的思想深处,我确认的部分观点,但是,以后是否还有变化,当然有可能,换句话说,我能确定的就是“我无法确定任何事”:

 

 

    特别注意,这里的词汇,是根据阿勋的词典,人们之间的沟通之所以有偏差,是因为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虽然我们都用同一个词汇,但是实际上,我们各自却有不同的一个词典: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词典,也就是对大多数词汇都有着看似近似,实则不同的理解,比如说“好、成功、幸福”等等;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看到的永远是自己意识所经历的世界。

—— 这一条也适用于以下所有的原则。所以你如果有一个问号的理解,希望先想到,可能我们词汇含义不同。

还有,一句话中我要强调的词汇也或许不是你以为的那样。

 

 

关于这个“我”

 

关于 “我”“自我”“我的游戏”

 

我们虽然可以“理解”他人,却永远无法“完全理解“他人,因为本身是两个“投影“世界,自己的经历构成了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我们叫人生,有时又叫“我”。我暂且说说阿勋的暂时的观点,但不求你的完全理解,因为这不可能:

 

这个“我”本身只存在于意识主体的脑袋中,刚出生的时候,没有自我,所以我们很幸福,很圆满,但是后来,一个“自我”形成了,无边大海里出现了一个池塘,无限空气中了一个气泡。于是池塘开始装水,气球开始膨胀,但是这是一场必输的游戏,因为池塘装入再多的水无法成为大海,气球冲进再多的气体也成为不了大气。而且池塘装水久了会溃坝,气泡充气太满了会爆裂,自我所贪婪的,未必都是财富功名,有时恰恰是一个“追求不执着”,也就是大多数灵修爱好者的执着,人们应该在这个时间以前醒来,知道自己原本已是大海,不可能再次成为大海。

 

我知道你看到这里,不是很清楚,让我解释的更细一些: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第一眼,奠定了我们的原始心境:“天人合一”,那个时候,一个睁开眼的婴儿真的能分清“我”和世界的边界吗?我们看这个世界,就是看我们自己,也就是说,那时的心境已经是一个超级大海,无边无际,不信你想想看,婴儿为什么视线不能盯牢一个地方?

这第一眼,决定了一个游戏的第一环节:“本自天人合一”你本是:“宇宙觉察自己的一双眼睛”。

但是人生的游戏还有第二个环节:“自我这个概念,在意识中诞生”也就是你这个“观看世界的”管道,需要有个一个名字“我”有个边界。此刻,你和这个世界,生生分离,一个池塘从大海中被一个气泡隔绝出来。

于是,这个原本“体验合一之爱的游戏”,被“我”这个概念,变成了另一场游戏:“把大海装入池塘”。

所以,有爱动脑的一个叫萧伯纳的作家说:“无论欲望达成与否,人生都是悲剧”。

对着他,我笑了:不是这样的,那是,人篡改了游戏规则,生生一个美妙的游戏,变成了令人绝望的游戏:“你怎么可能把一个池塘填满,成为大海呢?尤其是在如此有限的30000天人生中?”

但是,这个游戏被颠倒、却是发生在我们有原始记忆之后的事情,也就是0-2岁之内,于是,我们就一直按照一个错误的玩法,玩到今天,

 

是的,即便今天你遇到这些文字,99%的可能,你还会继续玩下去。

你已经习惯了颠倒着用脑袋走路,如果阿勋告诉你可以倒过来,像原先那样用脚走路,你会觉得我颠倒了。

 

所以,可能有百分之一的人,会意识到需要醒来,其中的百分之一会来找我,让我把这个知识变成觉醒的他(她)的体验。大概只有百分之一,会真正让我看到他(她)的决断。这时候,你只是那个百万分之一了。

 

自我的追求:为什么注定是一个悲剧呢?

想象一下:就是一个往池塘里装水,能不能成为大海?

那么你此刻在干什么呢?财富、名声、地位、学识(包括对觉醒知识、灵修知识的卖弄)..._哦,你很成功,你或许很得意,很有尊严,你希望有人注意你、你希望有人关注你、你希望人们尊重你,你其实希望的是池塘扩大到一个小湖,但是,成了一个小湖,记住了,第一眼,你毕竟体验过大海,你会满足吗?不会,于是你在这条必输的游戏上压上了一生的赌注。

你会满足吗?你期待有一天你完满满足,完全幸福吗?

 

但是,这赌局一开始注定你会输。

有四个字:“愿赌服输”——不过呢,这个游戏你会不会玩错了?如果你耗尽一生,贪婪、纠结、愤怒、暴躁、抢夺、质疑、傲慢、得到了一个属于“我”的尊严、成功——但是却最后都会撒手而去,那么,你来的意义是什么呢?

还有那些灵修的人,对于那些追求觉醒的人而言,追求觉醒难道就不是一种贪婪吗?

所以,你今天觉醒不了,未来,仍然觉醒不了,按照这个想法,你认为你真的有可能?

记住了:古往今来,获得觉醒的人无一不需要用尽全力,甚至生命,但是获得彻底觉醒的,却都没有用力。

 

执着于“世事”、执着于“躲开世事”,你到底在干什么?——走得太远,是不是忘了到底是为什么而出发呢?

 

我们经常把“我”搞错,把我的,我占有的,搞成“我”。这没有办法,因为“我”其实是一堆概念、执拗、经验的综合。换句话说,你不可能真正找到一个“我”,但是“意识上的我”却是可以扩大的,这就需要扩大觉察,按照一定方法,扩大到最大,就会“觉醒”,这个时候,“我”就回归了“一我”,有的书上叫做“大我”,“觉者”“得道者”。所以,我执是觉醒之前要消失的妄念。

但是,这个消失,却不是自我本身能解决的,那需要一次自我与“一我”大胆、深层的链接。

这是觉醒,但是觉醒就是在忘掉觉醒的时候才会发生,这必须到一个极致、巅峰。

 

再说说这个“我和我的世界”

 

我们每一个人和这个世界之间有几层我们看不见的隔阂,首先,由于人本身是有限的,所以只能看到无限世界在自己感官中的投影,这是一个人们难以跨越的限制,其次,人们加上一些判断,一些经验,看到了“自我”这个过滤器看到的“自我世界”;所以才有了同一个事件,不同的人的乐观悲观。

这两个大的阻隔,使得人们难以看到世界的真相;尤其是后者,人们永远不知道不知道了什么,但是人们应该知道“自己的不知道”;当可以不知道,可以把眼前看到的东西不加以判断,才可能看到“投影”世界的真相。这就要求我们“看只是看,不加判断”。

 

带着判断,你会看不到真相,所以你的决策就不会科学。所以不要带判断,也就是分别心,看到真相,需要你尽可能去掉眼前你的眼镜,带过眼镜的人都知道,经常会睡觉时忘了自己的眼睛就在鼻子上,但是多半人带了太多的眼镜在脑袋里:那些就是“判断”,带着判断,你的世界里,你就总会是对的了。

包括你认为“我永远醒不来,我很难醒,我要修炼”包括你认为“我是一个受害者,我是一个需要怜悯的人、我是一个需要“更”成功的人”你会是对的,包括你看待别人:“他怎么会这么智慧,他该不会是骗人的吧?他根本没有开悟,他其实是一个利用他人爱心的人,我愿意就这样冷眼旁观,我才不在这里发表评论,我要守着自己的那点主见,不要被蛊惑了......

——有这些念头的你一点也不可笑:你,会是对的,直到你发现你错,你才可能进步,古往今来,科学的发展、历史的沿承,都告诉我们,人、或者整个人类,只有在“知道自己错误”的地方,才开始迈第一步,而知错并知道改正,第二步才算迈开,也只有这时,“前进”才真的发生。我称之为决断。

 

知道不知道,才是智慧的开始

知道自己有判断,才会看到真相

知道自己或许有错,才会找到可能的正确。

......

-----

 

   我看上面这些话,觉得很多都是废话,但是我也知道:任何作为知识的真理,对于没有体验的人来说,不是真理,体验到的才是,对真理的理解,是体验到,而不是知识。

   开启前,我也以为我都懂得很多道理,现在,我不这么想。我什么都不是,当然也就什么都不确知。

   知识不是理解,理解和知识的差别,有时是生死之间的距离。

   以上文字如果转载,需要加上我最后这句话:

   此刻的我,只能确定此刻的我的观点,将来改变,属于自然,因为那时,是另一个我,而你,也是。

 

 以上的观点,如果说得不清楚,欢迎在本文下提问。

 也欢迎指责:不过对于后者,我已经预备了一句话:“你也许是对的。”下面,也就不再一一回复了。

 

 因为改变是一定的,我日后会改动,所以不让你转载。:)

 

今的观点,

1对你来说有什么价值? 

2 哪些你还不是很懂?希望我有所解释?

以上两个问题,在接下来几天都坚持回答者,几天后有个小礼物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