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学者谈中国经济(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和平崛起——悲观与乐观分析

 

中国的确是本世纪最令人痴迷的国度。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居然在过去30年里实现了令人惊叹的、持续性的经济增长。中国的崛起在人类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可能是一个最具有实际意义的实例。仅在十几年前,在人们眼中,中国还是一个全球仅存且为数不多的“红色”共产党国家,如今却脱身一变、成为经济成功且高度发展国家之一。中国的“强硬”且“不对称”的权利仍在继续得到强化;无论从区域经济分析还是安全政策观察来看,中国的崛起呈必然趋势,几乎没有其他可能性可言。

然而,近期中国的成功经验表明,经济上向市场化过渡的成功与所谓政治上的解放没什么不可分割的关联。正相反,中国的模式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在经济转型过渡期,政府的参与指导,或保持“强权”或“武断”的态势反而对转型成功有利。亚洲、非洲、南美、中东各国政府以及俄罗斯及其前苏联成员均不同程度地同意或赞赏北京的做法和模式。毫无疑问,北京模式正在影响全球。德国明镜周刊曾刊载一片文章,题目为:“共产主义终于奏效?” 对许多人来说,中国的模式不仅通过了经济发展这一关的测试,而且还成功地在历史的平台上树立了“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专制”之典范。

对中国发展模式持乐观态度者众多,其中不乏一些国际知名学人、学者。他们认为,虽然不提倡强权政治,但在经济转型期需要“强权”政府,从而保证经济运作效率。悲观者则认为,“强权”所带来的深层次社会问题,将降低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并导致其不能完成“和平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