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的军制与谋略


华尔与太平军的故事(13)

【美】霍尔杰·卡希尔著

王纪卿译

 

    由于这种清教徒式的狂热,战争与宗教控制了太平天国的领袖们。洪秀全与冯云山努力地学习古代中国的军事组织制度与军事战略。他们按照周朝(公元前1122-255)的军事体制组建军队。秀全手下的五王作为军事领导人都显示出不俗的才干。在永安失陷以后,广西巡抚指出:洪秀全与冯云山用兵巧妙;洪秀全是一个危险的人物,他能使用古代的兵法;他首先隐藏力量,接着稍露锋芒,然后大力出击,最后取得大胜。他总是一败二胜,这就是孙膑(公元前4世纪中国杰出的军事家)的战术。

    这位巡抚说,他曾得到一本太平军的小册子,其中描述了太平军的建制;他们采用的是周朝的司马制。太平军的数量越打越多,而清军越战越怕;太平军总体而言是强大而善战的,他们法纪严明,绝不像一伙乌合之众。

    在永安,太平军的军事组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部队组建为25人一班,100人一连,500人一营,2500人一团或一旅,12500人为一军。军、旅、连的番号都标示在旗帜上。旗帜的尺寸视军官的级别高低而有大小之分。下级军官相当于美国陆军的中士和下士,他们和列兵的区别,标明于戴在胸前的布片上。他们所属的班、连、旅,在这块四方形的布片上都有记载。布片上还载有每人的姓名。没有任职的军官以“刚强”、“勇敢”、“雄猛”等等来区分。列兵被授予“冲锋”、“破敌”、“制胜”、“奏捷”和其他好听的名号。持枪的步兵和骑兵都是从最勇敢的战士中选出。持戟步兵和抬枪手次之。(抬枪是一种手炮,一种笨重的毛瑟枪,要架在座子上射击,有时安放在旋转座子上。)持矛的步兵选自军士素质最差的士兵。然而,这些不受重视的矛兵在作战时一定会被安排在前列。枪兵构成第二道战线。抬枪兵和骑兵部署在阵尾。

    太平军有几支特种部队,对应于西方军队的工程兵和管理兵。太平军在全盛时期的兵力设计包括几个军的步兵,外加骑兵、水师、工程兵、金匠、木工和其他技术兵种。

    根据《北华捷报》一位作者的介绍,在军队指挥官和诸王之间存在9个等级。军队中的官衔全部依照古代汉人的规定,制服也一如中国古代的军队。诸王头戴状如头盔的黄头巾,身着黄马甲和黄色长袍。次一等的军官头戴镶黄边的红头巾,身着黄马甲和红色长袍。第三等的军官只在普通服饰以外头戴不同的头巾,身着不同的马甲,更低级的军官就只穿马甲了。这位观察家注意到列兵的着装没有统一,他还发现太平军并不熟悉西方的兵法观念。他们的军队装备了许多火炮,但毛瑟枪并不充足。能够见到的主要武器是刀矛。矛是竹竿做的,长约8到18尺,顶端装有矛头。一些北方的新兵装备了鞑靼弓箭。直到运动末期,太平军都缺乏火器。

    太平军一直纪律严明。服从命令和指挥是硬性推行的纪律。在行军时,每个士兵都要带上行装、给养和炊具。吸食鸦片、吸烟、酗酒、偷窃和虐待妇女者都要处死。有关行军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到如下的条文:

    任何官兵,不论男女,不得入村炊饭,不得窃取粮食;不得损坏民居,不得窃取财物;不得掳掠药号及其他商铺,不得搜掠各州县的官署。不得放火焚烧民宅,不得在路边或私宅行苟且之事。

    在太平军的文献中经常会提到女性军人,如同上述条文一样。在太平军向金陵挺进时,他们当中似乎有几营妇女,她们“作战英勇,能担负军官之责”。这些女战士被严格地隔绝于男性的军营,只有在战场上和宗教仪式中才会与男人会合。太平军攻陷金陵之后,女兵营被解散了。

    太平军的前锋部队中有一支宣传队,他们散发宣传册,劝谕民众崇拜唯一的真神,加入天国的事业。在这种宣传战中,他们遵循着一些习惯,这些习惯是中国军队从未忽略的,就连今天的国民革命军也是如此。太平军官兵坚定地相信圣经的译文和传教士的宣传册,他们自己就是被这些宣传品所教化的。就跟在金陵时一样,他们常常把宗教文献放在船上,让其顺流漂下,落到官军手中,他们认为真神的启示将会教化他们的敌人。

    太平军的宣传方法似乎取得了成功。在永安,他们的人数估计为3万人,包括妇孺在内。军人的数量约为5000人,只有两个旅。他们离开永安之后,进入湘江,后来又进入长江,有数万名新人加入他们的队伍。当他们的舰队出现在金陵城下时,他们至少有了5个军,每军12500人。他们那时的总人数估计为100万。

    太平军在永安盘踞了几个月。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在大多数日子里都遭到赛尚阿及其将领乌兰泰、刘长清和向荣麾下官军的围攻。官军完全包围了这座城市,据说兵力多达3万人,但他们无法征服5000名太平斗士。乌兰泰尖锐地批评他的部队无用,他说太平军在官军与英夷的作战(1839-1842的鸦片战争)中已经看出官军的无能。他说:“他们从前对官军畏之如虎,近来则视之为羊。”

    1852年4月6日,太平军突破了官军在永安的封锁线。他们在行动中损失了2000多人,但成功地逃出了包围圈,向广西省的省会桂林挺进,一路上攻克了许多城镇。滂沱大雨和官军组织的涣散使他们逃脱了所有致命的追击。乌兰泰率领一支小部队跟追上来,被太平军的后卫击成重伤,他的部队士气低落,撤出了战场。由于官军在永安战败,钦差大臣赛尚阿被革职了。向荣将军奉命接替他的位置。

    英国作家密迪乐说,太平军的早期活动“典型地反映了整个后续战争的军事行动与军事战略”。

    他们攻占一个地方,花费大量的精力修筑工事,为了这个目的,调动不小的建筑创造力来利用自然条件和手头的物资等等。当他们修好了防御工事之后,官军就陆续到达。一开始,官军会把自己安置在深濠坚垒之中,所处的位置不会对太平军构成严重的威胁。等到官军从各处集结,兵力增强时,他们会逐步向太平军逼近,多少会遭到一些抵抗,直到他们构筑起有效的封锁线。这时官军会不时地发起突袭和猛攻,但总是被对方击退。由于伤亡太多,他们便会放弃硬攻,只是切断敌军的供应线。他们靠着这种办法最终会获得胜利,而太平军由于缺乏给养,被迫突围。他们突破敌军的防线,以较小的损失造成官军较大的伤亡,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对他们紧追不舍的官军会遭到太平军的重创,但官军的主力通常会花一些时间来从当地原有居民手中夺走太平军没有拿走的东西,而将那些不幸的中立者当做“逆贼”屠戮。如同《京报》所载,在官军统帅给皇帝的奏报中,太平军的突围被称为“逃逸”,转移到另一地点叫做“奔窜”。但每次“逃逸”都是从一个较不重要的地方到了另一个较为重要的地方,而每一次“奔窜”都是从距离帝都北京较远的地点到了距离北京较近的地点……太平军第一次设防的地方是村庄或小镇,之后就是县城州城,接着就是府城……最终他们攻克并永久地占据(此文写于1860年以前)帝国之内最重要的军事重镇,占领了故都南京,以及故都的港口“京口”镇江市,立刻控制了长江和大运河。在这里太平军的谋略进入了第二阶段。他们军事行动的第一阶段可以称为集中运动阶段,因为在此期间他们的全部兵力只组成了一个军,不断地转移地点,这个阶段历时两年半,从1850 年10月到1853年3月。

    太平天国运动的观察家们为其早期的胜利开列了许多原因。首要的原因是大清政权的衰败。满人的统治直到乾隆朝的末期都很强盛,但是当他的儿子嘉庆于1796年登上龙座以后,它就开始走下坡路了。政府变得腐败而强暴。对政治的不满遍布全国。卖官鬻爵使富有的无能之辈充斥于官府和军营。货币已经贬值。各省的帝国武装力量都被贪腐所渗透,军队几乎只存在于纸上。军官上报的名册只有士兵的人数,没有士兵的姓名,无法核对,朝廷要为根本不存在的士兵支付军饷。军训荒废,许多士兵甚至不知如何使用刀弓,更不要说火器了。

    欧洲传教士在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报道了满人的统治“在其本身的重压下呻吟”。这时华南灾害连连。广西和湖南谷物歉收,加深了民众的苦难,导致群盗蜂起。鸦片战争中,一小股蛮夷的士兵轻易地打败了可怕的满人,向中国人表明,压迫他们的鞑靼人并非不可战胜。汉人认为所有的事情都预示着满人的失败,历史教导他们:如此动乱的岁月,一定是朝代更迭的前兆。在1820年至1835年之间,发生了15场反清的暴动,这个事实更加深了他们的信念。在太平天国运动本身正在进展之时,在南部和东部一线的海滨地区发生了几次规模较小的反抗运动,而在西北则发生了规模宏大的回民运动。

    可以说,是大清政府武装了这些反抗者,使他们对付自己。贩卖和持有武器对于中国的普通百姓而言一直是遭到禁止的。在鸦片战争期间,政府鼓励秘密会社与爱国团体反对外国侵略者,给志愿的勇丁装备刀剑与火器。当鸦片战争对中国不利的结果向民众表明天命已经不再在满族统治者手中时,民众将矛头转而对准了政府。

    大清政府在各省推行的政策也帮助了太平军。这个政策就是限制和分解各省巡抚的权力,以保证皇权统治。各省的军队兵力不强,只能对付骚乱、土匪行劫和类似的小动乱。皇帝总是担心省级的武力太强,会构成对中央政权的威胁。这种担忧在中国历史上多次得到充分的验证。省级军力的虚弱在太平天国运动早期对于官军是一个很大的制约。太平军多次击败各省的军队,声威赫赫,当官军集结了合适的兵力对抗太平军时,皇家的官兵们不敢以同等的兵力与敌军交手。而且,当一个省调集了兵力对付太平军,他们却已推进到另一个省份,于是同样的过程照样发生。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