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到我心坎里的几篇世界杯评论(中)


写到我心坎里的几篇世界杯评论(中)

王旭明

   

世界杯已过半,而世界杯燃起的激情越来越旺,我绝对是伪球迷,但在当下人们都忙碌于各种实际事物的时候,我用世界杯点起自己未泯的生命激情,天天处于激动、喜悦与期盼之中,多难得啊!

话又说回来,不懂球就希望看到高超的评论,一如初期低劣的评论如云,中期亦很难找到几篇有头脸有模样的评论。读了几篇就如多年的光棍见到了窈窕淑女一样,思之不得,爱之不得。

新华社一位叫杨明的系列评论很有味道,他写的《掉进粪坑居然还要赞美》的评论,一反很多人所云“误判也是足球魅力”的胡说八道。作者对足球场上的误判、国际足联又不采取措施的愚蠢决定,比喻为“如同跌入一个粪坑,不但不及时填上,还说不尝大粪味道就体会不到菜香一样。本来可以很健康,非要弄出个伤口去舔,还说只有加上大粪味道才刺激才受用,才是足球。这不是变态是什么?”比喻如此贴切,甚至有几分性感的文字读来让人解渴。作者最后说:“在电脑进入家家户户的今天,国际足联还带着老花镜用算盘记账,难道国际足联比中国足协还昏聩?”如此文字,与看激情世界杯交相辉映。该作者的《建议国足留学朝鲜》和另外一位新华社记者树文所写的《重归专业体育亦是邯郸学步》等都颇具批判精神,且针对性强,给不少糊涂的国人头上泼去一瓢冷水,促其清醒。我爱读。

北京晚报是一张都市报纸,好像市民色彩浓厚,其实不然。他们的世界杯评论好文章还不少呢。比如一位叫康慨的评论者,关注到了足球场上的唯一可以用手的人——守门员。他在《作为异类和烈士》的一文中这样写到,守门员确实是球场上的孤独者,不仅是孤独者还是受难者,守门员在哲学面对的是同样的问题就是生死问题,他们太不容易了。”作者引经据典,从英国著名诗人西蒙到我国的小说家苏童,从乌拉圭大作家加莱亚诺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缪,从他们或是守门员的经历,或是对守门员的论述中,得到巨大的启发:“让我们给格林,给希曼,给全体守门员一点点爱吧。不是祝他们平安,好运,而是在场上坚持下去,并且早上醒来时忘掉昨天。”该报另一位名为石钟山的评论者,把世界杯和真诚做人联系起来。在《世界杯渴望真实》中对马拉多纳,法比亚诺这样的名运动员假摔现象进行了分析,既宽容地告诉我们,运动员就是运动员,不应苛求,同时也对未来做出了期待:“做人的真诚也许会在一瞬间影响历史,如果做到真诚,或许会影响一批球员在自己手球后主动找裁判承认自己的过错,整个赛场和足球历史也许因此而得到改变,马拉多纳没有成为这个唯一,法比亚诺也没有,我们期待着下一球员。也许他不是最伟大的,但他一定是最真实的球员。”写得多深刻啊,深刻到了无论是运动员还是球迷都可在小小的足球场上映照出自己的人生。

说到这一段的评论,还要特别提一下中央电视台贺炜的转播,听他的赛场评述与他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有文化、有人情味,不是就球说球,就分说分,也不是声嘶力竭自我宣泄,而是用心动情,难怪人们叫他“温情帝”。最难忘的是,他在评论英德大战结束后那一段话:“我们祝贺德国人……英格兰同德国,他们永恒的对抗在世界杯的历史上将继续延续下去,历史的篇章这一段已经写完,我们想想吧,在此时此刻,在柏林、在慕尼黑,在汉堡和科隆的教堂,肯定有无数球迷欢欣鼓舞,而在伦敦、在利物浦、在曼彻斯特,在泰晤士河畔的小酒馆里肯定也有无数英格兰球迷黯然神伤。不过让我内心感到温暖的是,在生命如此有意义的一个时间节点,在今天晚上,电视机前的亿万球迷,我们能够一同经历,大家共同 分享,这是我的幸福,也是大家的幸福!”最后,他还深情地说,“我是贺炜,观众朋友们再见。”长长的一段话让人无论带着怎样的情绪都能汇入到他的深情且浪漫的场景叙述中,情真意切,多美啊!

如此深刻、如此美妙的评论,好,真好!可惜少,真少!我们球可以踢得不好,怎么文也写不好呢?我们技可以不如人,怎么智也不如人呢?

昨晚刚刚赛完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比赛被人认为是世界上最豪华的比赛,那是说的他们球员的身价,但看他们的踢球真是把你带入了一个超乎你想象的美的境界。西班牙那老教头和葡萄牙那有些风流倜傥的教头真是两尊独特而有味道的雕像。当然英德大战更令人难忘,没有贝克汉姆的英国队同样令人着迷,而没有巴拉克的德国队更让人肃然起敬。尤其令我佩服甚至可视为偶像的是德国队的教头勒夫,他那围在脖子上的围巾和双排扣上衣以及永远是一幅深沉的样子,给人的感觉这哪里是教练,简直是黑格尔转世,从他那眼神中我看到的不是战术,是思想,是智慧,我甚至猜测不到他那奇妙的头颅和心胸中到底装有多少我们不能知也不可知的东西!我断定德国队会挺进四强,会一直走下去,因为他们有一个太好太好的教头,因为他们有一群太有头脑的球员们。

世界杯更多片精彩一定在后,更多精彩评论还有可能吗?我期待,我渴望,我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