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考作文为什么要给学生出“难题”?
徐晓
重庆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为命题作文“难题”。命题人估计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现实生活,又要防止高三老师“宿构”,故出了这么一个出人意料的题目。该命题不能不说其用心良苦。
但以一个资深高三语文老师的眼光来看,重庆的命题人又犯了故作高深、脱离高考学生实际的错误。自打单独高考命题以来,重庆的高考作文题似乎都问题不少:或脱离中学生实际的“自嘲”;或幼稚得像小学生都可以写的 “酸甜苦辣”、“我与故事”;或故作高深的“行与走”、“自我认识和他人期望”。
“难题”看似不难,也似乎能做到让高考学生有话可说。因为“难题”人人有,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但如果学生真的把“难题”生活化,按照平时的写作模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解决的话,那样的作文也太简单了,要得高分很难。
但如果学生真把“难题”当作“难题”来写,那就必须直面现实,针砭时弊。那样的学生不能说没有,那样写出的作文不能说不犀利,但中国当下的语境容许这样的作文吗?特别是在重庆这样一个红旗飘飘、红歌声声的地方?重庆的媒体以软性新闻全国闻名,重庆虽然有码头文化的传统,也以耿直自慰,但那是在市井,在划拳行令的酒桌上;足球场上虽然也以震天响的“雄起”声闻名,但重庆似乎容不下振聋发聩的批评,当年的一篇捎带幽默批评的文章就让重庆本土媒体集体发威。2004年的“自嘲”不知写哭了多少考生,今年的“难题”不光给重庆的考生,也给重庆人出了一道尴尬的难题。
如果真要写深刻一些,中国当下的难题还真是不少。随便上网收索一下,令人难受的新闻都是一大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趋势。
从2000年开始,我国基尼系数已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2006年已升至0.496,2007年达到0.48。权威媒介新华社近日的评论也证实了这一点,评论指出“中国的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红线””,如何解决贫富悬殊难题?
“中国官员腐败问题突破民众承受底线”这是不久前热门的文章。另有文章说,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一把手已成为腐败的“重灾区”,有的地方查办的领导干部案件中,60%以上是一把手。腐败,包括疯狂敛财垄断行业,也包括动辄贪污几千万元人民币的官僚,更包括日益泛滥的“集体腐败”。其中房地产、矿产、证券等成为“最赚钱”的暴利行业,而这些行业背后无一不存在腐败现象。如何解决腐败日趋严重的难题?
自08年9月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我国面临空前的就业压力:一是失业返乡的2000万农民工和滞留城市难以就业的农民工。二是600多万应届高校毕业生。三是常年新增城乡就业人员。三路就业大军形成“叠加”效应,使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解决就业难难题?
还有如何解决生不起病的难题?如何解决房价飞涨住不起的难题?如何解决小孩读不起的难题?如何解决吃不起的难题?包括天价绿豆、大蒜…….
有专家预测,通货膨胀可能会成为未来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难题。又如何解决通货膨胀的难题?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最关心的还是中国的教育难题, “应试教育”以“择校费”等各种名目赤裸裸的掠夺百姓的财富,让中国普通百姓苦不堪言,更让中国几十年出不了真正的人才,如何解决中国“应试教育”难题?
对于学生而言,高考就是他们最大的难题。应试教育下,老师个个如狼似虎,绞尽脑汁出难题以显示自己的高明;应试教育下,学生的灵气与创造力被扼杀尽净;应试教育下,让学生特别是重庆中学生来解决以上高管大员都焦头烂额的难题,何其难也?高考学生幼稚的双肩挑不起如此沉重的担子。
为完成应试任务也只能“为赋新词强说愁”。虚假的万能作文素材恐怕也能大行其道:从屈原、司马迁到李白、苏东坡,从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到林肯、奥巴马,哪一个没有遇到难题?相信我,为防止宿构而出“难题”,命题人的美好愿望一定会落空。为关注现实而出“难题”,中学生能开出有用的药方来吗?
重庆高考作文为什么要给学生出“难题”?等着考生和家长的板砖加口水吧!
20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