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无助于“院士归位”


    中科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陈宜瑜昨天表示,坚决反对院士兼职过多、徒挂虚名和领取不正当报酬。他提醒说,院士不是生活在世外桃源。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浮躁之风对院士队伍的影响不容忽视,需要广大院士高度警惕和重视。(6月8日《新京报》)
    院士是我国最科学技术当面的高学术称号,身为院士,受到社会各界的尊崇也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一些院士已经成为忙碌的“明星人物”,热衷于徒挂虚名、兼职过多,喜欢抛头露面参与和专业无关的答辩、评议、鉴定、评审等活动,还经常出席礼仪性、庆典性社会活动,习惯于在非专业领域指手画脚说三道四。这些失职、失德、示范行为无疑严重影响了院士自身形象和院士群体形象。
    院士“贪食人间烟火”与社会上愈演愈烈的“院士崇拜”现象不无关系,但从根本上讲,还要怪一些院士“佛性不坚”,不能做到心平气静,而是在纷纷绕绕的社会诱惑面前失去方寸,为别有所图者所利用。有的院士甚至为利所驱,甘愿放下架子,为某些所谓的“新产品”、“高科技”摇旗呐喊。
    因此,让院士“归位”,重新回到实验室、课堂从事学术研究,仅仅靠院士自觉显然是不可能的。换言之,陈宜瑜主任关于院士管理的一番言论,尽管切中时弊,实事求是,但有关部门如果仅仅停留在“温馨提示”的层面上,而不是出台严格而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并继之以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院士群体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就必然无法得到改善和彻底根治。
    事实上,关于院士自律、院士规范已经是陈旧的话题了,有关部门也陆续出台了相关的意见,但这些意见大多停留在“理应如何”的层面上,并不能从实际上解决问题。比如兼职问题,与其大张旗鼓地表示反对,不如出台一个硬性措施,规定不允许担任不合理的兼职,否则给予通报或者其他适当的处分。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院士群体中存在的不良现象,也才能帮助院士们从内心深处培养起荣誉感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