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律师事业的传承者


  《律界精英》点评之十二:

做律师事业的传承者 

文/刘桂明

  恢复重建已有30年的我国律师事业走到今天,无疑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律师队伍不断壮大,律师业务不断拓展,律师地位不断提升,律师作用不断扩大,律师影响不断提高….
  显然,其中的功劳是属于全体中国律师的。谁也无法否认,一代又一代律师为之付出了辛劳,流下了汗水,贡献了才能和智慧。
  现在,接力棒传到了新一代律师手中。
  于宁杰律师无疑是其中一位普通的传承者。
  但是,于宁杰律师又不太普通。他的不太普通之处就在于:
  一是他对律师事业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在他眼里,既然选择律师这条路,就选择了“与孤独坚守”。因为律师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项事业。既然是一项事业,就需要树立长期作战、坚持苦战的意识,要与孤独坚守,和责任同步,携使命而行,要不断提炼思想,不断积累智慧,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人生。如此而来,律师事业才会越做越大,越做越好。
  二是他为传帮带付出了实际行动。在张斌生这样的律师前辈面前,他常常自叹不如,他说:“我们这一代律师离张先生的那种境界还很远!”但是,如此清醒、如此自谦的他又常常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事情要做,那就是对年轻一代的提携与点拨。于是,作为福建省律师协会副会长、福建天泽广业律师事务所主任、中南财经大学兼职教授的他,常常挤出时间给法学院的学生谈法律理想与人生,给新入行的律师讲律师事业与境界。
  三是他以自己的职业表现做出了表率。他常常借用张斌生老律师引用的苏东坡之“三忘”(守道而忘势、行义而忘利、修德而忘名)境界给年轻律师以职业忠告,同时也常常以自己充满社会责任感的职业表现履行这些忠告。在他的脑海里,一位有事业心的律师,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一定要忍耐而沉着,一定要不断充电和学习。
  有思考,也有信念;有理想,也有行动;有激情,也有智慧;有责任,也有使命。这就是本期“律界精英”于宁杰律师,一个奔走于传承律师信念之路的言者,一个致力于传承律师事业理想的行者。
  

附:记者采访报道

于宁杰:八闽律师一豪杰

  从赤手空拳到福建创天下,于宁杰走出了别人不可复制的路,但他却强烈地表示,为了福建律师事业的发展,他情愿做人梯

文/本刊记者  张驰

  在福建天泽广业律师事务所在地,有一幅“天生豪杰、泽润法苑”的墨迹格外引入注目,它出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吴汉东校长之手。
  是什么样的渊源让知识产权权威吴汉东教授能留下他的手迹,这还要从天泽广业律师事务所主任于宁杰律师说起。
  于宁杰其人
  说起于宁杰,打开知名搜索引擎百度或者是谷歌,你能看到是关于他律师从业资历的相关介绍,有成千上万条,而新闻媒体对他的专题报道并不多,这与他在福建律师行业中的地位与影响力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反差,用低调来形容他一点也不人过。
  有一个小例子为证,就在对于宁杰采访前的一段时间里,《法人》记者曾仔细地消化了他的资料,在某搜索引擎的网页里,有人想在福建寻找几位水平比较高的律师,推荐者列出了两位律师,其中一个就有于宁杰,并且还热心肠地把于的电话留在了网上。
  于宁杰认为自己只是一直在律师行业内做一些该做的事情,“水平高”只是别人对他的抬爱,他自己并不认同。
  但在另外一种场合,他又会豪气冲天,比如他在跟他的儿子一起在他们的居住地福州散步的时候,路过某个商业闹市区,他会指着商业区里的某些建筑自豪地说,“如果没有老爸的参与,至少这里上百年的老房子会被夷为平地,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
  由此说起的是一起拆迁案而引发的对老城区的保护,在于宁杰的推动下,该商业区不仅没有被拆迁改造,反而被很好地保护了起来。
  “对孩子说这些,抛弃了对法律的机械解读以及空洞的说教,我要让他很清楚地了解,律师除了在法言法,还能做一些有益于历史遗产、传统文化保护的事情,这是一份社会责任心,年少他虽然并不能全部理解,但将来他长大了再一次近距离接触这些历史活化石时,他会由衷地佩服我,进而激发他的社会责任心。”于宁杰认为,只有在这个时候,可以向孩子适当地宣传一下自己。
  自于宁杰1989年从中南政法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前身)法律系毕业踏入律师行业以来,他就在“律师”的责任田里耕耘,从当初的赤手空拳做到福建天泽广业律师事务所主任,再到福建省律师协会副会长,于宁杰这一路走的很踏实。
  在学习与研究中成长
  用于宁杰的话说,既然选择了律师这条路,就选择了与“孤独与苦守”,要成为一名称职的律师,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回想刚入行的那段时间,于宁杰也有过彷徨。从开拓案源到与当事人沟通,再到法律文书的起草、法庭的辩论,所有新手都经历的过程,于宁杰都经历过,好在他一毕业就到了福建省律师学会上班,跟律师的接触机会比较多,所以他对自己在律师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很快地解决。
  当他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之时,于宁杰也感觉到了另外一种危机。
  “律师能不断接到案子,这是个好事情,但当你接了一个又一个案子的时候,职业积累到了五年、十年,你仍然是个单一角色的诉讼代理人,那你得考虑一下你下一步发展了。”虽然职业积累对律师来说是一种财富,但如何让财富增值,是于宁杰首先考虑的问题。
  “比如能不能抽身出来,进一步考虑一下你接手的这些案子的共性与特性,研究一下他们的成因,总结出点规律;研读一下同行的优势与劣势,使自己取长补短?”做学习型律师,走专家型道路,是于宁杰十几年律师生涯的总结。
  于是,在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上,有了他那篇《律师职业权利的反思》的演讲,有了他后来对《涉港澳民事诉讼管辖问题》的思考。
  不仅如此,他还结集成册,把一些律师同行的智慧与观点,用出书的方式加以表现出来,
  “过去,自己是有思想,有语言,有逻辑,但唯缺文字的记录,这对总结历史,总结经验很不利,我们现在要做工作实际上是对自己思维的一种提炼,挺好!”于宁杰认为以文字的形式来表达个人的所思、所想很有价值。
  寄语年轻律师
  于宁杰的所作所为,还有更深一层目的。
  作为承前启后的法律工作者,他想把自己的经验积累传递给年轻的律师,他更想把他从老一代律师身上学到的可贵品质与职业操守总结出来供分享。
  “律师先要学会做人,做人的基本道理都不懂,是做不好律师的。律师要面对那么多复杂的社会关系,家里的烦恼还不够,还要替别人分担烦恼,最主要的不在你学识够不够,能力强不强,最主要的是你具备不具备律师从业的操守,这一点的确是要靠艰苦的‘修炼’,要经得起诱惑,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各种各样的诱惑,我们能不能抵挡得住?”这是福建的老律师张斌生曾经说过的一段话,于宁杰一直把他当做自己的行动标尺。
  张斌生老先生对律师事业发展的理解与点拨,于宁杰自叹不如,“我们这一代律师离张老先生的那种境界还很远!”
  作为福建律师承前启后的一代,于宁杰觉得还有好多事情要做,于是他会抽时间给福州高校的大学生普及法律知识,作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兼职教授,他会给法学院的学生谈理解,谈事业,谈人生。
  对年轻律师的成长,于宁杰也有自己的感悟。
  他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给新入行的律师提出了忠告。
  要有坚定的信念,是律师开始其事业的必要基础。“律师要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有了这份信念,它会让你事业发展有持续不断的动力!”
  “忍耐与沉着,又不失追求!”是他送给青年律师的第二个忠告,他愿意借用张斌生老律师的三忘:守道而忘势、行义而忘利、修德而忘名。
  “虽然老先生的那种境界我们一时还达不到,但却是我们从业操守的修炼和升华的标杆,是每一个有志于律师事业人的一面镜子。”
  不断的充电与学习,是于宁杰的第三个忠告,在他眼里,律师的职业素质与涵养是日积月累的,一蹴而就不符合律师成长的规律,因此,青年律师要耐得住成功前的职业寂寞。
  心系福建律师业
  不过,作为福建省律师协会的副会长,于宁杰还是关心福建律师整体行业的发展,从全省范围内来说,福建省有四千多名律师,相对于福建的三千多万人口来说,规模不算多,但也不算少。
  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是福建律师业的一大现状,福建某个地级市的律师规模尚不及福州或是厦门的一个大型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多,整体营业收入也是少得可怜。“这固然有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化,但该地的律师业发展滞后情况也不言而喻!”于宁杰说。
  整体发展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这是福建律师业的第二大现状。
  不可否认,在福建的律师群体中,不乏有高素质、精湛者,能掌握英语、日语、法语与客户进行熟练沟通的律师也大有人在,但无论是福建本地的客户,还是外来的客户,大都选择知名度较高的省外律师事务所合作,这对福建本土律师事务所的实力展示和品牌推广产生很大的影响。
  此外,福建律师业的专门人才储备不足。有些业务早在省外开展起来,而省内没有,或者有些在省外适用,但一到省内就出现水土不服现象,法律服务人才的缺失与新业务的拓展的不足,成为福建律师业发展的瓶颈。
  与此相对应的是,福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上海峡两岸经济区的建立,对法律服务人才的需求量会很大,这对福建律师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现在于宁杰与福建律师协会的领导已经开始在谋划、布局,加快法律服务从业软、硬件环境的改善与优化,“未来的五年是福建律师全速发展的五年,五年后你将看到福建律师人的全新形象!”虽然将来的路走得并不会轻松,但于宁杰的语气十分坚定。

(原载法制日报《法人》杂志200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