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集体“走出去”的模式


    最近有幸与刘建军会长会谈,了解保定农民集体走向非洲的模式,在非洲建立保定村务农,当世界农民。刘建军是个神奇式的领军人物,用中国的人种外国的地,有效补偿了我国的土地资源,创出了一条农民致富的道路,既利人又利己。

    做为我国的“国际物流人”,我们有责任为在国外的河北老乡们打通一条直通非洲的物流通道,将在国外收获的咖啡、可可豆、腰果、芝麻、鲜花等高价值成果运回到家乡,将他们在非洲需要的农用物资及种子快捷及廉价地从我国运送到非洲,互通有无,再为我们身处非洲的乡亲们开通往返非洲与祖国的直通航班,不让活雷锋受苦。

特推荐如下文章:刘建军与非洲“保定村”

日期:2007-1-25 13:50:31     来源:CCTV.COM   编辑: 

     主持人:财富故事会,财富新观念。欢迎您收看《财富故事会》。大家好,我是王凯。说起插队,很多中国人都有记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全国上千万城镇知青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可是今天我要说的插队可不是去农村,而是到国外,而且这些插队的人不是知青,而是中国农民。

  解说:2000年,河北保定市发了一份特殊的招聘简报,号召保定市农民到非洲插队。发出这则招聘广告的人是一个年近60岁的老头,名叫刘建军。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精心策划招聘简报推出后,竟然石沉大海,根本就没人接他的茬。

  同期:两三个月都没有人报名。

  解说:三个月都没有一个人报名,刘建军坐不住了,急得就像发了疯一样,拿着非洲的资料照片到处宣传,车停到一个村,见门就进,见人就说。

  同期:(非洲)是地球上唯一的一块没有被完全开发的地方。非洲太富饶到处都是资源,到处

  都是财富。吃饭没有了,饿了那个树上哪儿有爬上去吃饱了就可以了,有的种一点就够了。

  主持人:每到一户刘建军都说的神采飞扬,可任凭他磨破了嘴皮,也没人相信非洲是个发财致富的好地方。很多人还对他产生了怀疑,哪来这么个大忽悠,该不会使是一个人口贩子吧?崩怪人家不相信他,非洲在许多中国人眼里那是什么地方啊,贫穷,饥饿,疾病,战乱,怎么搁他这儿怎么就变成天堂了?

  解说:折腾了大半个月,还是一个人没有招到,大家心想这下刘建军总该放弃了吧。没想到刘建军却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一个村没人不报名,全保定这么多人,总归有人报名吧?于是他在保定召开了《走进非洲大会》,请来了各县的县长,作动员报告。甚至请求各个县政府开通电视直播,让农民在家也能看。十几万农民同时收看了他的动员报告大会。

  同期:动员大会的时候现场很多人都很感兴趣,他说可以,散了会以后,说怎么办呢,在县城找几个人问问啊,看那边情况到底怎么样啊?但都找不到人问,没有人愿意去。

  主持人:好家伙,全市动员大会,现场直播,十几万农民同时收看,看来这刘建军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了。可是如此大费周折的宣传,却还是没人响应。也是正常啊,非洲那地方,路途千万里,人生地不熟,能不能发财先不说?如果挣不到钱在生病了想回家都难啊!可是刘建军为什么非要大动干戈的动员自己的家乡父老去非洲呢。非洲真有什么好啊?

  解说:1998年,东南亚的金融危机波及我国,外贸出口日渐萎缩。时任保定外贸局局长的刘建军在率队去非洲考察,考察即将结束的时候,中国驻赞比亚共和国的大使馆的朋友找到了他。一定要他帮大使馆做件事。

  同期:他说刘局长你们正好来了,你们保定有一拨人在这个地方,他这个护照到期了。但是当地不让他们走,他们也不想走,都过期了,再不走就走不了,都七八个月了,你赶紧做做工作让他们赶紧走,

  解说:听完大使的话,刘建军顿时傻了眼。非洲还有自己的老乡?而且还滞留不想回家?

  同期:我说还有不愿意走的事,不想让走的事?到这来,不都说非洲苦吗?

  解说:刘建军明白滞留不归的严重性。带着满肚子的疑问,打听好地址,四百美元租了辆出租车,火烧眉毛的出发了。六个小时后,车子还没停稳,刘建军就心急火燎的跳下车。

  同期:等着我去了以后,一听口音,还真是保定口音,他们都很高兴。

  主持人:原来留在这里的人都是保定定州的农民,前几年,他们跟随北京一个建设单位来援助赞比亚兴修水坝工厂,在这里工作,生活了两年多,与当地黑人也成为了好朋友。两年间他们发现非洲的土地肥沃不用施肥,而且产量很高,工程结束后,他们就萌生了在非洲种菜的想法。现在他们与当地的黑人朋友一起种菜,种水稻,一公斤白菜2.6美元,一颗葱一块钱,水稻,一年可以收获三季。他们发现这里的钱比国内好赚,只要不懒,伸手就来钱,所以都不想离开。

  同期:他就跟我们很认真的讲,我们走不了,我们在这生活的挺好!我就讲你不走不行啊,你这不是在中国,你随便说不走就不走,这个护照他有期限,有国际法规要求、约束性的!

  解说:刘建军做了一整天的动员工作,还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回去。眼看着动员无望,刘建军正发愁回去怎么给大使馆交待,老乡又给他出了个大难题。

同期:他就说你来了我们很高兴,刚好你帮着我们做把这个手续办一办!说还有一个要求,就是老婆、孩子能不能都给我们也办手续过来啊?我想孩子、想老婆,那得来啊!

  主持人:回来之后,刘建军只好把事情原原本本的告诉了大使馆的朋友。怀着复杂的心情回到国内,工作之余,那些在非洲的老乡的面孔不时浮现在眼前,他想这些人呆在国外也是有道理的。与其让他们没名没分的呆在异国他乡,不如帮他们办好签证,安心留在非洲呆着。

  解说:历经无数曲折,两个月后,刘建军不但帮那些非洲老乡办了签证,也帮他们的妻儿办了签证。可是看着这些办好的签证,刘建军又犯起了愁。这孩子都去了,得找个老师啊,不然这孩子可怎么上学啊?刘建军又到处奔波寻找老师,可是跑了一个多星期,都没有说动一个人。最后好不容易有对夫妻,两人都是老师,愿意前往,可是却又顾虑重重。

  同期:他们有些顾虑,说这个去了怎么办啊?回来怎么办啊?我们这工作怎么办啊?我说工作给你停薪留职,我给你联系,你们去就行了

  解说:原本以为刘建军就是说说而已,没成想他真的帮老师们办好了停薪留职手续,感动之余,老师们终于答应去非洲,临行前又给他提出了一个条件。

  同期:他说,我去可以,但是我肯定不在那长呆,我一年到我们放年假、放寒假的时候我就回来。我说你先去那看看吧,如果你不愿意在那呆一年回来,就再换人吧。

  解说:带着刘建军准备的几百斤菜籽,两名老师和其他几百人一起座上了去非洲的班机。

  主持人:送走他们之后,刘建军一直牵挂着他们。不久之后,他又有了第二次非洲之行,一下飞机,他就急匆匆的奔向了那个赞比西河畔的小村庄。一路上脑海中不停的幻想着见面的场景,他迫不及待的想看着这些家乡父老到底在赞比亚生活的怎么样,那对夫妻老师都还住的习惯吗?

  解说:还没有到村口,刘建军就透过车窗看见两名老师等在村口,一下车,老师们抱着他的肩膀就哭,刘建军心里顿时咯噔了一下。异国他乡,一见面就抱头痛哭,老师们究竟出了什么事了?装着一肚子的疑问,刘建军一边安慰老师,脑海中不断搜索着老师们痛哭的无数可能。好不容易两个人止住了哭声,在刘建军的耐心询问下,两人终于说出了结果。

  同期:抱着我的肩膀哭,说这是个好地方,在这挺好的。

  解说:听着着好不容易问出来的结果,刘建军哭笑不得,因为过的好,所以哭?刘建军越想越不对,难道老师们另有隐情?

  同期:我说有没有人来捣乱欺负,说没有,我说种的庄稼有没有人来偷走了?他说没有,就是有哪个大象用鼻子扫的一道一道的,他说那损失不多,那种的菜也挺好,跟当地的人溶合在一起,把农民都叫专家,把老师都叫教授。

  解说:原来这些老师真的啥事也没有,就是感激刘建军能送他们来这么好的地方。这些到非洲插队的农民,男人种菜,女人种花,养鸡,养羊, 那些从国内带去的蔬菜种子,在非洲生长的十分良好,一天一个样,都不用打农药。黄瓜挂秧后5天就能长到一尺长,一斤16元,农民将收获的蔬菜卖给小镇的收购商人,运往首都,生活都过的十分富裕。村民带去的一切都让大家觉得神奇先进,为了能和插队农民交流,连两个老师开办的中国学校天天都挤满了学习汉语的非洲人。

  主持人:这些留在非洲的河北农民生存情况,触动了刘建军在非洲广建“保定村”的想法。他相信:到国外“洋插队”一定能成为一条帮助大家致富的金光大道。他要送更多的农民到非洲插队脱贫致富,越想越兴奋,回国后,就迫不及待的发了招聘简报,召开了全市动员大会。没成想,这想法是有了,可是农民们根本就没人响应,一个人都没有招到,刘建军广建非洲保定村的梦想还能否实现,我们广告之后接着说。  

  主持人:欢迎回来,前面说到,刘建军认定到非洲洋插队能是一条帮助农民致富的金光大道。可是广告打出去三个月,却没有一个报名。不死心的刘建军又召开了全市动员大会,谁知却还是没人领情。这该用的招都用了,却还是没人报名,就在刘建军心灰意冷的时候,却意外接到了一个报名电话。

  同期:我们保定有两个温州人在这做生意的,说我们那的人去了好不好,我说去几个?去五十个行不行?好家伙五十个太多了。

  解说:这保定农民没招到,却招到了几十个温州人,虽然与自己预想的情况有了很大的差距,但是温州商人的加入给已经有些泄气的刘建军打了一针强心剂,这有人总比没人强吧。开始乐呵呵的帮他们准备出国手续。没想到,半个月后,报名的人竟然慢慢的多了起来。

  同期:有些个人非常好奇,来找你要资料,我一定要去。

  解说:看这连做生意精明的温州人都报名去非洲插队。农民们慢慢的动了心,一个月报名的人就达到了几百人之多。

     主持人:折腾了半年才说服了几百人参与,虽然与自己的预想的情况有了很大的差距,可刘建军已经觉得很满意了,他乐呵呵的把他们送去了非洲。几年后,这些来自保定市各个县城村庄的农民,全都成了刘建军的免费宣传“大使”。这现身说法的效果可是了得啊!

  解说:看到以前比自己的还穷的人出去一年,回来又盖房,又买车,朴实的村民们渐渐相信,非洲真的象刘建军说的那样是个赚钱的好地方。很快要求报名的电话就一个接一个响了起来。

  同期:现在每天手机、电话机和我家里的电话还有市政府办公厅接到的电话200个。

  主持人:刘建军做梦也没想到,以前自己费尽了周折才说服百十来人,现在依靠这些宣传大使,不费吹灰之力,报名的电话竟然一个接着一个。而且着报名的人不仅仅是农民,就连一些知识分子和白领也想报名加入这个行列。看着眼前厚厚的一叠报名表,刘建军可是捧着鲜花上飞机,美上天了。随着对非洲考察的深入,刘建军慢慢发现,在非洲出了种菜,那发财的机会还多着呢。

  同期:腰果林子里的腰果很多的。腰果在国内20多块钱一斤,在那基本上不花什么钱。最重要的是木材,我觉得木材这个互补性很强,还有最大的木材,我一米八的个子站在那个半个树的底下,伸出手上面还有60到80公分,中国没有见过那么大的树,没有,中国一般这么大的树就算是不错了,那就烧香了,老百姓就是神树了,在那就经常碰见那样的树。(插非洲照片)

  主持人:腰果,木材,橡胶,眼前的一切都让刘建军感觉兴奋,他决定把保定村的模式重新加以调整,组织发展多种经营,实施农,牧,加工,商贸,餐饮一齐上。带着四个专家就来到了科特迪瓦。此时非洲保定村,中国农民的吃苦耐劳,聪明友善深的非洲人民的喜欢,很多非洲国家都盼望刘建军能在自己的国家建立保定村,带动当地的经济产业,半年前,科特迪瓦就向刘建军发出了邀请。根据对方提供的情况,刘建军将目标锁定制砖业和农业。

  解说:一下飞机,刘建军一行就马不停蹄的赶往要考察的城市。原本上午九点就能赶到,因为路况原因,整整晚了7个小时。一下车,看到眼前的这一幕,随行的人员都惊呆了。马路两边四五公里长的欢迎队伍,非洲土著跳着舞蹈,他们已经整整等了7个小时了。

  同期:很辛苦,很友好,我们也很感动,后来我们吃饭的时候就说,一定要干出点事,不然的话我们自己跟自己都交代不了。

  解说:带着十二分的感动,刘建军开始这次的项目讨论。

  刘建军:我们中方提供最优良的种子,拉格达,白菜一亩地年产3000斤,中国是一万斤,大米,这里一亩地600斤,我们中国是一千公斤。种地的种地,建筑的建筑,同时进行不耽误。

  非洲朋友:看见你的脸,就让感觉你说话算话。我们信任你。

  解说:走在刘建军旁边的人叫做张学东,其实他既不懂砖瓦也不懂农业。虽然印象中的非洲贫穷落后,看完非洲的资料后,他还是毅然决然的辞去了公职,跟随刘建军一起来到了科特迪瓦。随后考察中,非洲朋友对他们敬若上宾,要考察什么就考察什么。可是考察结束后,刘建军却发现当地根本不适合做砖瓦厂。

  张学东:通过我们考察了解呢发现制砖这个行业还不太成熟,首先来说这个烧砖得用煤,这个国家不产煤,非得到尼日利亚进口,所以说有点不太适合.

  解说:如果还坚持做砖瓦厂,显然的不尝失。可是不做,又难以抹平对科特迪瓦人们的歉疚。看着科特迪瓦谈判代表期待的眼神,大家都沉默了。这是刘建军猛然想起考察过程中,大家一致认为这里的非常适合做农业,可是一同前来的人,没有一个是农民阿。就在大家都一筹莫展的时候,张学东说他打算留下来种菜。听到有中国朋友愿意留下来,大广场上爆发了一阵阵激烈掌声。

  国外短片:非洲人民的迎接礼

  解说:看这周围热烈的掌声,张学东心里有点发虚。

  张学东:在中国我没有搞过这方面的实验,也不是从事这方面的工作的。到那儿以后我自己也有点担心,就是我能不能实验成功?

  主持人:心虚归心虚,可不能在非洲人民面前表现出来啊。幸好还有从中国带来的几本农作物种植方面的书。张学东边看边学,带领者十几个黑人朋友,开始了他的非洲种菜生涯,种子种下后,十几个黑人朋友好奇的天天守着,等着中国蔬菜的发芽。天天问还有多长时间啊,长出来什么样阿,张学东心里那个着急啊,你问我,我还不知道问谁呢!终于大白菜发芽了,高兴的张学东差点兴奋的跳起来,可是没过几天,他就笑不出来了。这白菜怎么跟朵花似的,叶子像花瓣一样越长越开阿?

  张学东:它不包芯。

     解说:白菜种成了花,张学东顿时慌了手脚。黑人朋友昨一声专家,又一声教授,叫的张学东头皮都发麻。难道是自己没看清种植说明?就在张学东埋头苦读的时候,其它的蔬菜一个个的露出了小脑袋。

     张学东:长出来以后我心里也是挺高兴的,长得特别好。那个黄瓜从一开花,有五天就可以摘果,长得都挺长。我在那边种的有黄瓜、大白菜,还有豆角有三四种,菜豆角和掰不到(音译)豆角,还有茄子,有香菜、西葫芦总共有十来种菜长得都挺好。

  主持人:从来没有干过农活的人却在富饶的非洲种出了蔬菜。后开张学东才知道,大白菜属于冬天作物,非洲气温比较高,不包心是很正常的。试验成功后,张学东开始了大面积的种植,很快第一批新鲜蔬菜就在阿比让上市了。

  张学东:我在拉客塔市种,种完以后副市长用车给我送到阿比让,简直来说供他们就供不上。每天都是打电话找我要菜,说你那个菜出来没有啊,我说那菜让它长啊,并不能让它用气吹起来啊,他们也确实是看到那个大白菜都挺高兴的。

  解说:看这眼前这一片绿油油的金子,张学东心里乐开了花。地多的是,那我就扩大种植面积。就在他挽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枪声响了。科特迪瓦发生暴乱了。

  张学东:华人联合会的会长和大使馆都下通知,就是让乔民赶快的往回撤一撤,怕到时候发生意外。我确实不想回来,因为去了之后也想干点事。

  主持人:虽然很不情愿,张学东还是听从了大家的劝告,回到了国内,天天钻研农业知识,摩拳擦掌准备在去大干一番。得知此事的刘建军,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这去非洲赚钱是次要的,这生命可是一等一的大事阿,慎重考虑后,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三不谈判”原则。

  同期:孔子过去说的,乱地不居、危地不住,就是个人有枪我们不去,有战乱的地方我们不去,自然环境不适合生存的地方我们不去,还有一个就是疾病爆发的地方当然我们也不去。

  解说:正是因为这个“三不谈”原则,直到今天,非洲保定村的人们在未见过一次叛乱,一次战争。毕竟安全第一!

  主持人:现在刘建军又在非洲的莫桑比克,南非肯尼亚尼日利亚,加纳,卢旺大等其他国家建立了十几个“保定村”,尤其在国外要更加小心行事! 2004年,270名保定村民通过西联银行汇回国内的钱就多达900万美元,人均3万多美元。1.6万人如果平均汇回1万美元,保定就增加了12.8亿人民币的纯收入,至少相当于山区八个县的全年财政收入。这些洋插队不仅获得直接经济收入,也带动了非洲当地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很多国家纷纷邀请刘建军前去考察。甚至有人直接来到中国请刘建军前去考察。那么人在非洲发了财,刘建军的身家那还了得,他又赚了多少呢?我们广告之后再说!

  主持人:欢迎回来,前面说到,刘建在非洲很多国家都建立了保定村,招聘插队知青1万4千多人,输送了那么多的人在非洲发了大财,刘建军到底赚了多少钱呢?

  同期:保定村的农民肯定的讲一年收入五六万块钱,最少了,多的收入十几万块钱,可是我反正我就是一个月就是这些工资吗,两千五百块钱的工资。他们各个保定村的人都说我们发了财以后不会忘了你。我也没要过,他们也不给,我也没要过。

  解说:虽然一分钱也没赚,每月仅仅领着2500块钱的工资。可刘建军却仍旧干的不亦乐乎。

  同期:那是一种兴趣,一种成就感。

  解说:陈来会,保定宜县牛岗乡人。宜县是我国国家级贫困县,而牛岗乡又是这个贫困县中的贫困乡,一家四口就挤在9平房米的房子中。两个儿子都快三十了,也找不到对象。为了生活,一家四口决定跟着刘建军去国外闯一闯。

  同期:出去以后,在国外一年回来盖了两处房,而且是买了车,盖了房子弄了院子,穿的好了,家里摆的也好了,两个儿子都搞上对象了,是不是,那我去看的时候陈来会抱着我哭,说刘局长真没有想到,做梦也没想到我一年的时间,我这么穷的家我就能翻过身来。

  同期:我觉得有一种成就感,我尽了心尽了义务,能改变他的命运,我觉得这也是我们自豪的一件事,很得意的一件事。

  解说:现在刘建军已经从保定外贸局退休了,退休后的刘建军又被聘请到了中非商会任保定直属分会会长,可是除了每月2000多的退休工资外,他仍然坚持不要任何报酬.

  同期: 我觉得非洲是不去非洲非洲,到了非洲非洲,离开非洲非洲

  解说:现在刘建军已经成功在非洲建立了28个保定村,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邀请他前往考察。为了表达对刘建军工作的感激,西非统一组织授予他六部联合名誉大酋长,2006年10月底在北京召开后,刘建军的事业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

  同期:中非论坛以后每天手机、电话机和我家里的电话还有市政府办公厅接到的电话1200个。西藏的新疆的报名的都有,全国各地的都有。

  主持人:刘建军海外‘保定村’的模式,变国外打工为国外当老板;变输出产品为输出产业。他的成功不但帮助农民摆脱贫穷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也为我国农民外出打工开拓了一个新的模式。非洲保定村的成功告诉我们,或许我们的目光不仅仅应该放在国内经济发达地区,走出国门去看看,也许会有更多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