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是大国崛起的前提


——在青岛“创新圆桌会议”上的发言

     2010年7月8日,我应邀出席了由科技部办公厅调研室、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主办的“创新集群与特色产业基地建设——2010年‘创新圆桌会议’第二次会议(总第2次会议)”,并发表演讲。

     创新圆桌会议是以科技创新前沿发展态势和创新政策走向为主题、开放式、研究型的会议。首次会议于今年5月28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后金融危机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变革。”这次在青岛举行的是第二次会议,以后计划每个季度都举办一次。

     会议由科技部办公厅调研室副主任刘琦岩和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奋宇主持。科技部副秘书长郑国安、科技部办公厅调研室主任胥和平、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元等13名科技部代表,我和其他10位作为专家,以及山东省和青岛市的8名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下面是我的演讲全文:

     今天,我仅就我的感受发表一些看法。我的发言分为三部分:一、《硅谷与中关村》;二、大国崛起与区域创新;三、新兴产业。

一、《硅谷与中关村》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全部的精神都投入到一本书上——《硅谷与中关村》。为了写成这本书,我花了近1个月的时间,在硅谷见了一百多人,与很多人进行了交流。我发现,中国人对规律的把握和硅谷的人完全不一样,硅谷的人认为是当然的事,到我们这里就要重新反思、重新认识。因此,在离开硅谷前,我举行了一个记者会,吸引了很多在硅谷的华人,很轰动,也获得很多赞誉。回国后,仍然每个星期都有从硅谷来人找我交流,直到现在。

     现在这本书快出版了,我突然感到,硅谷和中关村可能是G2的核心。G2就是美国和中国,美国和中国的核心就分别是硅谷和中关村。前不久,俄罗斯总统参观硅谷,第一句话就是“我一定要在莫斯科搞硅谷”。但是我们中国早在20年前就开始在北京搞硅谷了。

     每一个高新区要干的事就是往世界创新地图上攀登,成为创新地图里的高峰亮点。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一个高新区都要在新兴产业的发展、技术的发展方面做好融合,也只有这样,高新区才能发展起来。而硅谷和中关村真是世界创新地图上的两颗明珠。

在硅谷进行考察时,我发现了几个特点:

     第一,创业是一个专门的事业。在中国,一个创业者创办一个企业,继而壮大、上市,然后继续做大。但在硅谷,真正有水平的创业者不会随着自己公司的壮大一直走下去,而是在把自己的公司培育上市之后又再次创业,硅谷叫这种人为“系列创业者”。他们都是成功创办一个企业后,卖掉,再创办第二个、第三个企业。而且他们所创办的公司都达到了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水平,所以多则卖到50亿美金,少也卖到10亿美金。这是硅谷与我们这里不相同的地方,即创业专业化,出现系列创业家。硅谷的风险投资人也很愿意对这些系列创业者进行投资。

     第二,硅谷的独特之处:创业者很有理想。硅谷创业者都很有理想,几乎到了完全不能想象的地步。他们基本的理想就是要改变世界,什么事都觉得是世界不对,要做一个新的尝试。在和斯坦福大学的人交流时,他们说:如果没有改变世界的想法,想要融资10个亿,是不可能的。

     第三:硅谷的跨区域创业者。硅谷对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有目共睹,但是硅谷的产业并不仅仅在硅谷发展,而是在硅谷、新竹和班加罗尔三个地方。几乎每天都有一批人坐着飞机从硅谷到新竹,到班加罗尔,这些人就是所谓的“空中飞人”。他们在这几个地方形成跨区域创业。我与《区域优势》的作者安娜李·萨克森尼安就跨区域创业进行了较多的交流,硅谷之所以能够影响世界,不仅在于其产品能够行销世界,而且区域辐射遍布全球,并在很多地方形成了很深的辐射。比如芯片产业主要集中于台湾新竹,而软件产业则集中于印度的班加罗尔。这样就形成创新的叠加,正因为有了这三个地方,硅谷的创新才更厉害。

     我们的高新区,必须找到自身和创新地图上的空间对接。一个高新区,如果什么都做,是没有意义的。高新区不仅要做到很专业,而且做到很专业以后还要和全球的创新前沿结合。比如青岛高新区要发展海洋产业,就一定要向以色列学习,因为以色列的海洋产业堪称全球第一。同时,中国人到以色列的大学和企业中去的也很多,要让这些人回来,帮助我们这边发展。

     在研究硅谷和中关村的过程中,硅谷与中关村的人脉网络是一个重点。硅谷与中关村的人脉网络,其核心是移民企业家。所谓移民企业家就是跨区域创业者。现在在高新区中,比如中关村、张江、深圳,都有与硅谷合作的跨区域创业者。以中关村为例,从全球角度来看,做节能的,基本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做互联网的,都是从硅谷回来的;做创意产业的,多是在欧洲留学过的。也就是说,中关村的留学生创业,和全世界的创新地图是有联系的。

     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做的就是与国内外的创新园对接。因为跨区域创业者是产业集群中一个重要集体。

二、区域创新是大国崛起的前提

     今年我看了一套《大国崛起》丛书,其中把荷兰、葡萄牙都作为崛起的大国写进去了。我看了这套书后突然觉得,三个世纪以前崛起的荷兰,从今天看就是区域创新。在荷兰区域创新的结果,就是发明了有限责任公司、股票市场等。这套丛书中所说的大国崛起,有很多属于区域创新,真正崛起的大国就是美国,而现在,中国正在崛起。大国的崛起不是凭白无故的,每个大国的崛起中都有若干个全球一流的区域创新。比如美国崛起中的区域创新有硅谷,有曼哈顿,有好莱坞,可以说美国至少有10个全球一流的区域创新。而中国的崛起中区域创新有中关村,有义乌,有深圳,以及其他很多高新区。高新区正在为中国的崛起做准备。在中国的崛起中,高新区是一个主要的形式。但不管中国未来会设立多少高新区,要想真正在世界上形成影响力,每个高新区必须有独特的产业,而且是世界一流的。

     中国崛起,高新区的区域创新是其中的核心支撑。因此中国能不能渐渐崛起,就要看高新区能不能出现一个、两个、三个,甚至更多世界意义的产业集群,能否成为世界创新地图的亮点。所以,区域创新是大国崛起的前提。

三、新兴产业

     我理解的新兴产业,基本和高技术产业走的路有关。高技术产业当时有两条路径:一是规划,即政府说了算;二是试错。方正就是一个试错成功的例子,在试错之前,方正也尝试过产学研的路径,但是没有走通。可以说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成功的全是企业试错的,而不是政府规划的。现在做的新兴产业规划,基本上和高技术产业规划差不多,政府试图独当一面。最近我看了一些规划,基本上和十年以前的思路是一样的,而且是被事实证明了并不成功的路径。我感到很可怕,如果这样,就等于是中国的崛起全部都在国务院的脑袋里,这是不可能成功的。我认为,中国的新兴产业规划之所以出现这么多问题,和金融危机以后做十大产业规划有关。这十大产业,基本上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推向市场的,这次金融危机以来,又出现国金民退,试图把已经推向市场的产业拿回到国家管控。战略新兴产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中国经济到了新的阶段,仍然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仍然需要试错,所不同的是,现在的试错由两个层面组成,第一个层面是企业试错,第二个层面是在区域层面进行产业试错。只有这样,新兴产业才能发展起来。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中国崛起的核心,但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绝不可能是国家发改委规划出来的。


 

我的相关日志:
 
2008-08-22 |  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中关村(五)
2008-08-04 | 专业园——产业模块化的典范
2008-01-18 | 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全文
2007-06-08 | 中国高新区如何走高端?——第三只眼看深圳高新区
2007-06-07 | 世界一流园区怎么建?
2010-07-15 | 用“产业主导权”指导未来三十年中国经济发展
2010-01-08 | 国家高新区是新兴产业的摇篮
2009-12-19 | 自主创新道路应该怎样走
2009-11-21 | 让火炬照遍全国
2008-11-08 | 创业是一个促进经济发展的全球性议题
2010-03-26 | 从创业者到企业家的跨越式转变
2010-03-08 | 硅谷归来话产权
2009-07-31 | 创业板就是高风险,要谨慎入市
2009-06-25 | 新的创业者仍然商机无限
2010-04-19 | 中关村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最闪耀的名片
2009-05-28 | 高技术产业是强国的关键
2008-08-15 | 中关村科文献集前言
2008-07-28 | 什么是高技术产业?
2008-07-21 | 深圳高新区应更多地解放思想
2007-03-23 | 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与‘一区多园’战略
2010-07-12 | 为“瞪羚企业”喝彩
2010-05-10 | 叶东:从硅谷风投到中国清洁经济布道者
2010-04-30 | 硅谷与中关村:科学的经济功能
2010-04-21 | 硅谷创新的秘诀:天使投资
2010-04-06 | 来自硅谷的投资人:朱伟人
2010-03-31 | 中关村与硅谷:从学习到多层次互动
2010-03-16 | 2009:金融危机中的硅谷
2010-03-10 | 跨区域创业:主动应对全球化
2010-03-01 | 跨区域创业与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