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真实远比提高利润门槛更重要


           

    针对日前个别媒体关于中小板IPO内部审核利润门槛提高的报道,中国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近日对此予以了否认,表示监管部门并未调整相关审核标准。

    证监会并未上调利润审核标准的表态是值得肯定的。从最近一年来新股发行的情况来看,不论是主板、中小板还是创业板,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不是内部审核的利润门槛太低了,而是利润不真实,企业上市后出现变脸,利润急剧下降,甚至亏损。如创业板最烂公司网宿科技,去年10月30日上市,但上市第一个季度,其主营业务就亏损159万元。至于上市后业绩急剧下跌的公司,那更是信手拈来,今年的中报又将是一个很好的试金石。还有的公司虽然利润优良,但由于影响业绩成长的因素出现不真实陈述,这也使得公司的成长性充满了不确定性。如海普瑞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自称是“中国肝素原料药行业唯一通过美国FDA认证的企业”,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从而使得公司未来的发展蒙上了阴影。因此,不论是主板、中小板还是创业板,发审委在内部审核过程中,审核的重点不应该是利润门槛的高低,而应该是确保利润的真实性,以及影响利润成长因素的真实性。

    而且,企业上市标准是有明文规定的。如根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发行人上市需要符合五大条件,而五大条件之一就是“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较低者为计算依据”。既然已经有明确的规定在此,那么发审委在内部审核时就应该严格按规定办事,而不是另搞一套。因此除非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作出修改,否则就是有令不行,是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权威性的践踏。

    并且,提高中小板IPO内部审核利润标准的做法也容易加剧发行人弄虚作假。其实就是按现行的标准,一些发行人在新股发行时也免不了虚假陈述,如果进一步提高利润标准,这只会使虚假陈述更加泛滥。而且根据有关媒体的报道,中小板IPO内部审核标准上调至最近3年净利润累计超过5000万元,且最近一年净利润不低于3000万元。这一“标准”本身就有很大的造假嫌疑:3年净利润累计超过5000万元,而最近一年的净利润不低于3000万元,这最近一年净利润的突飞猛进,恐怕很难排除利润包装的成份吧?不然,不论怎么想,都会有一种不正常的感觉。

    尤其重要的是,提高中小板IPO内部审核利润门槛的做法,也与资本市场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的大方向不相符。一直以来,我国政府都在积极探讨扩大直接融资的途径,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为此,去年10月30日,我国资本市场还推出创业板来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今年7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还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其中,证监会方面要着重于完善中小企业股权融资机制,发挥资本市场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的积极作用。很显然,提高中小板IPO内部审核利润门槛的做法是与此相悖的,相关报道被证监会所否认实在意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