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的安全性取决于彼此之间互相信任、互相依赖的关系。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人力资源市场就业成功率,但在某些就业岗位的就业弹性大于1的情况下,也就是求人倍率小于1的情况下,这种彼此互相信任的关系难以建立,因而影响个人的发展。
根据《2010年大学生就业报告》,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招聘会上熙熙攘攘、一岗难求;另一方面却是用人单位抱怨留不住人,青年员工跳槽频繁,主动离职竟占到了88%[1]。
其理由是大学生会感到“个人发展空间不够”。
这里面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没有长远人力资源培养计划,由于大多数企业处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对生产性的岗位和技术性的岗位需求甚少,招用的就业岗位往往普通性的就业岗位,形成企业用工短期化。
由于企业缺乏诚信,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再加上没有稳定的社会关系,跳槽离职就会变得很自然、很普遍。特别是,如果每一次跳槽都可能使自己的职级和薪酬有大幅增长,则很难避免青年的“身在曹营心在汉”。
久而久之,大学生形成对人个发展前途的迷茫。这会形成一种惯性,形成社会不尊重人才,不尊重劳动的局面。给人力资源市场也带来负面的效应:一是企业和劳动者劳动关系不稳定,二是失业率上升。
这就是大学生就业率不高的原因。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一是人力资本需要产权化,二是要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按照经济学理论,每个劳动者的社会经济价值体现在四个方面:教育是个人收入高低和经济增长关键因素;教育是保证民众确立社会、经济地位的基本手段;教育将提高人力资本的价值和提升生产力;教育投资会在经济上取得丰厚的回报。
具体地说,企业聘用任何劳动者从事就业,要根据其教育程度支付个人的人力资本,增加从业人员的收入,获得个人的发展价值。这是大学生找工作最主要的原因。
一个人获得的教育越多,其吸取新技术的能力就越强,工资应该更高,从而就业稳定性应该更强。更进一步说明,如果高水平的生产力是高水平人力资本的写照,那么教育程度与收入高低无疑存在着一种正比例关系。
在美国,受过教育的人力资本与未能受过教育的劳动力大军存在三点区别:高工资、稳定的职业和获取高收入的机会更大。这主要是因为人力资本的提高会提升生产力,从而带动就业人员薪酬。同时,从业者教育程度的提高,增加了就业市场人力资本的质量。这就降低了失业和被迫转行的风险。
然而,我国现行的人力资本却体现与企业利润不相关,其主要原因是人力资本未能产权化的起主导作用。从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观察,它则意味着教育未能改变人的经济状况,意味着投资教育没有获得丰厚的回报。
当今世界各国展开人才战争,我们应当需要重新审视人力资本和高等教育的社会经济价值:当企业录用一个大学生或者农民工时,应该做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的有效报酬,这是企业信誉问题,也是尊重人才和尊重劳动的体现。
如今,工业化经济对人的教育和训练的更加重要,只有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和尊重劳动的氛围,从而鼓励父母更多地投资于子女的劳动技能,这也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这种上升的人才价值和更多重视技术革新和其他人力资本的投入,形成了企业独特的软实力—企业文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已经成了发展的动力,是拔动其他资本的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