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暴雨桥梁就“有权”垮掉?
杨于泽
19日下午,从西安开往昆明的K165次列车行驶到宝成铁路石亭江大桥,大桥桥墩已被水冲走,桥面突然断裂,两节车厢悬在半空,在1300名乘客全部逃生后,列车悬空的两节车厢就掉入江中。
近一段时间,各地暴雨、山洪、泥石流灾害此起彼伏,桥梁垮塌事故时有耳闻。单说8月19日一天,在四川境内,除了石亭江铁路大桥垮塌,还有崇州市怀远镇老定江桥垮塌,有三轮车掉入江中,另有轿车被困断桥上,造成一死一失踪。列车开上没有桥墩的桥梁而桥断,所幸无人死亡,但这只是一种侥幸。
桥梁在暴雨、山洪中垮塌,有关方面顺理成章地把责任推给了暴雨和山洪。崇州老定江桥垮塌后,事故原因被描述成:“连日暴雨,山洪不断冲刷,造成桥基悬空桥面垮塌”。如果没有暴雨山洪,风和日丽的,桥梁就不会垮塌,应该现在还好端端的。这样的事故归因,显得合情合理。
问题是,全世界的桥梁都建在大江大河上,或者崇山峻岭中,不会是在真空或室内,这意味着桥梁必须具备抗击暴雨、山洪、地震的品质,具有相当的安全质量保障。很多交通、城建工地上都刷着这样的标语:百年大计,安全第一,质量为本。百年之间,暴雨不是什么罕见天气,山洪不断冲刷在所难免,但桥基不应悬空,大桥不该垮塌。
隋朝建成的赵州桥,迄今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它经过的暴雨、山洪少吗?有统计说,赵州桥先后经历10次严重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1966年邢台7.6级地震,距赵州桥只有40多公里,但赵州桥依然完好,横跨在河北赵县河上。屹立不倒的原因,是它质量过硬,所以不怕狂风暴雨。
在西部崇山峻岭中,自然环境不同于河北赵县,但正因为崇山峻岭中自然条件恶劣,我们的桥梁设计想必会考虑到环境条件,使之具备适应恶劣环境的质量要求。我们勘测设计具备的仪器、设备,非隋朝可比;施工采用的材料是钢筋水泥,施工机械也是自动化、智能化的。科学技术进步,使现代桥梁可以比赵州桥质更优,更能抗击自然灾害。
环顾世界,中国不是自然环境最恶劣的国家,但论近年桥梁垮塌事故之多,我们还是非常突出。暴雨、山洪乃至地震,没有让赵州桥垮塌,没有让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垮塌,却让不少中国现当代建成的桥梁垮塌了。环境条件差不多,所异者桥梁质量而已!
我们应当好好反省:桥梁质量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出在勘测设计,还是施工、监理与验收环节?为什么有这么多桥梁存在质量问题?现在出了问题,应当由谁来承担责任?按照目前态势,对那些没出问题的桥梁,怕也要查一查它们是否质量可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