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共和国?执政党的政治标签


     

澳大利亚共和国?执政党的政治标签

 

澳大利亚总理吉拉德日前宣称,尽管澳大利亚人对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感情深厚,她也希望女王健康长寿,但在女王去世后,澳大利亚应结束君主制,改为共和国,这一说法引起激烈争议和国际瞩目。

澳大利亚和英国渊源深厚,曾长期作为英国殖民地存在,并在1931年英联邦成立后,一直是英联邦的一员。但和加拿大等同样奉女王为元首的加拿大等国不同,澳大利亚人从一开始就有强烈的“共和国情结”。1973年,英国为加入欧共体,牺牲澳大利亚利益,对后者实行关税壁垒,引起澳大利亚人公愤;两年后,英国女王的代表、澳大利亚总督科尔罔顾“总督不管事”的惯例,利用“王权”罢免澳大利亚总理拉姆,令澳大利亚全国掀起“我们究竟是不是独立国家”的大讨论,共和运动从此蓬勃开展。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历年调查显示,尽管许多老年人仍然对“英国纽带”情深意重,但年轻人已经越来越不买账,反对共和制的人逐年走低。在这种背景下,除了最大反对党自由党,执政党工党、反对党民主工党和绿党,均主张实行共和制。由于工党内部裂痕,临阵换将,匆匆上台的吉拉德急欲稳住阵脚,扭转被自由党步步追近的态势,高唱“共和国之歌”显然是风险较小、收益较大的选择。

工党在澳大利亚被戏称为“共和党”,有着悠久的共和主义传统。被无端罢免的拉姆总理就是工党成员,而高喊“只要钞票上还印着外国标准,澳大利亚就没有希望”,和夫人一起公然不对女王行君臣大礼的前总理基廷也是工党人。不久前刚下台的工党总理陆克文甚至在伦敦G20峰会上,当着英国女王的面,表示要举行共和公投,还和查尔斯王子、威廉王子交换意见。在选战打响前高唱“共和国之歌”,可以凝聚工党基本面,让曾因党内矛盾四分五裂的工党尽快重新团结起来,这个政治标签当然要贴在人人看得见的地方。

澳大利亚和英国的关系,当然并非“囚犯流放地”那么单纯。近200年来,澳大利亚从“羊背上的国家”到“矿车上的国家”,其经济的支柱产业——羊毛业和采矿业,长期仰赖“日不落帝国”市场的需求。二战后英国衰落,纺织业和制造业江河日下,澳大利亚的羊毛和矿产品转而依赖亚太市场,这让澳大利亚对亚太国家产生越来越多归属感,而对英国这个“旧主”日渐离心离德。澳大利亚总督布莱斯上任后就公然宣称,要结束君主制,建立共和国,成为少有的“造女王反”的女王法定代表,甚至一向支持君主制的自由党,前党领特恩布尔也是坚定的共和主义者,可以说共和制的土壤在加拿大已日趋深厚。

高谈共和还有助于扰乱自由党的阵脚。自由党现任领导人阿波特是保皇派,但党内支持共和派前党领特恩布尔的人也不在少数,工党打出共和王牌,阿波特不得不同样高谈“维持现状”应对,这势必给自由党内制造出裂痕,让工党有机可乘。历史上自由党曾如法炮制,1999年,保皇派的自由党总理霍华德曾主动挑起“共和公投”,却故意只设置了“总统由议员2/3多数选出”一个选项,结果55%的选民投票反对共和,事后的民调显示,其中有约20%其实只是反对这种“不像共和的共和”,而不是反对共和制本身,如今工党的做法,可谓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澳大利亚毕竟经历了漫长的君主制岁月,历史上从未建立过共和国,习惯势力依然强大,须知这个大国直到1948年才拥有“澳大利亚公民”的概念,直到1984年才有自己的国歌,直到1986年,才迫使英国枢密院放弃澳大利亚司法终审权,要实现共和绝非旬日之功,吉拉德突然高调谈及,无非是替执政党贴一张醒目的政治标签而已。

正如吉拉德所言,伊莉莎白二世女王在澳大利亚颇有人缘,但王储查尔斯则口碑欠奉,也许当英国改朝换代之后,澳大利亚的“共和国之歌”才会有真正现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