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精品课程教材:《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8-2008年,外贸总额在世界的排名已由第32位跃升到第3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0.8%提高到7.9%。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全球排名进一步上升到第2位,所占比重也提升到大约8.8%。
但自2008年前后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世界经济体系广受冲击,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贸易摩擦加剧。加之长期顺差所形成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及我国作为贸易大国对世界市场价格变动的独特影响,使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从出口导向型和投资拉动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向投资、消费、出口共同驱动协调发展方式,这也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增加了压力。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贸易结构升级,保持对外贸易的相对平衡,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是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
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为适应我国高等院校培养有特色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的需要,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推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材(修订本)。本书既吸收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最新研究成果和国际贸易领域最新发展变化,又遵循了教材编写的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的原则。本书适合作为我国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核心课程和经管类专业主干课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教材使用,也适合于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同志及其他经济研究工作者参考使用。
为体现应用型教材的特点,本书分为三大部分描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性操作,即理论部分、政策部分与实务部分。理论部分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并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当前国际贸易理论的新进展,论述了国际商品劳务交换的发展规律和发展动向。政策篇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作为微观主体的国家贸易政策、不同国家组成的中观主体的区域贸易政策、以及对世界绝大部分国家都适用的宏观主体的世界性贸易政策。实务篇则从实务角度论述了国际商品交换的操作过程,以进出口交易磋商、签约和履行这一基本程序为主线,贯穿应遵循的国际惯例和法规。
本书力图融汇近年来国际贸易领域的最新成果,反映出21世纪国际贸易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在体系、结构安排和具体内容的构思方面力求体现出应用型经管大类人才的培养要求,既有较强的知识性和一定的理论深度,又有很强的时代特色和较强的现实指导价值。比较国内同类教材,本书在如下方面具有自己的一些特色:(1)搭建了新的分析框架。理论部分以贸易利益的产生、实现与分配为主线,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新的梳理,并专门描述了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在政策部分,把国家作为国际贸易体系中的个体,按照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区域贸易政策与世界性贸易政策体系的思路来安排;(2)对国际贸易领域的许多前沿性专题展开了讨论。例如: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贸易与环境;贸易救济措施;无纸贸易等新课题,体现了现实性与前沿性;(3)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结合了国际贸易领域的新变化,在每一章节都设计了与理论知识点相关的案例分析,并附录了一些专栏,以便提升读者分析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本书是长沙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王耀中教授主持的国家精品课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建设成果之一,由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组的主要成员编写。王耀中教授负责总体框架的设计,并对书稿进行修改和定稿,刘建江教授协助主编制订写作大纲并负责组织编写和审稿工作,杨海余教授、胡小涓教授参与了组织编写和部分审稿工作。同时,本书的编写还得到了湖南大学经贸学院博士生导师张亚斌教授的大力支持。
参加本书编写的成员有:刘兵权(第1、7章);杨海余、解冠慧(第2章);洪联英(第3章);梁向东(第4、6章);彭新宇(第5章);周建华(第8章);唐志良(第9章);解冠慧(第10章);尹国君(第11、12、13章);张庸萍(第14章);冯萍(第15、16、17章)。此外,周正祥教授、刘燕副教授也为本书的编写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参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在此对这些文献的作者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在教材的编写和出版过程中,中南大学出版社的陈雪萍老师提供了许多指导和帮助,在此向她表示真诚的谢意!同时,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错误与缺憾,我们诚恳地希望广大读者特别是任课教师和使用本教材的同学们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今后进一步完善。
王耀中 刘建江等
2010年8月于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