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当年改革实验区给家乡带来的变化


我是老三届知青,1968年在老家—苇河林业局参加工作,从工人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1985年至1991年任苇河林业局党委书记,这期间我带领一班人把苇河林业局建成全国林业改革实验区。

苇河局今年建局60年,大庆之时邀我们老领导撰写纪念文章,我即写下此文,寄给家乡人民,同时也登博以飨博友。

 

 

遥想当年改革实验区给家乡带来的变化

                               ——写给60年局庆之感言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寻求农业改革的综合推进和突破,省委农工部在全省要选定三个试点单位,作为农业改革综合实验区。最后选定在绥滨农场做农垦系统的试验点,在尚志县搞县域经济的改革点,全省森工系统经王延富局长推荐和王怀隆主任选定,有幸把苇河林业局作为林区综合改革试点区。历经十年的改革试点,在全省改革实验区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在全局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下,苇河林业局出干部、出经验、出效益,全局各项工作都发生了里程碑式的变化。

二十五年后重新盘点回顾这段历史,可圈可点的事情很多,采摘几朵花絮,献给局庆,以飨广大林业工作者。

 一、林业改革实验受启于农村联产承包的经验,总结推广杨庆珠的 九公里模式,体现了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超前性。

八十年代之初,杨庆珠场长在九公里的浅山区,带头承包造林,保护了大片天然中幼林,开展浅山区的多种经营。改革实验区工作启动之后,敏锐地抓到这个闪光点,力排众议加以挖掘整理和推广,应该说具有森工林区的划时代意义。这是林业企业承包制的起点,是试办家庭林场的雏形。比现在的伊春的林权制度改革整整早了二十年!这是苇河人民的创造和骄傲。

 二、改革试验区率先提出改变“独木支撑”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非木替代产业,为森工林区全面调整产业结构探索了新路径。

森工林区受计划经济影响,资源上重采轻育,资金上重取轻予。八十年代初就出现了两危(资源和经济危困)的苗头。可采资源越来越少,再靠木材采伐做为主导产业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苇河局当时一是提出发展多种经营,改变“独木支撑”的产业结构,领导万人大开荒,走以农补林之路。二是提出大上林产工业项目,走木材深加工之路,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多安排就业,确保林区的稳定和发展。三是改革采伐和育林方式,由大面积皆伐天然林营造人工林,变成大面积低强度择伐,走“人、天混”的更新育林方式。这种试验之举是森工林区改革发展的战略之举,今天看来也不失其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三、实验区两大文明一起抓,成为森工系统四文明大赛的标杆和旗帜。

改革试验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一手抓经济工作的改革试验,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提升职工队伍素质,改变局容局貌。苇河局为改变“小、老、穷”局的脏乱差局面,发动和组织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涌现了当时的汽车队,一中等先进典型。全局多次组织文艺调演和文化夜市活动,强化治危兴林的精神文化氛围。局党委适时组织全局的三大战役,即企业升级攻坚战;社会治安总体战,精神文明夺杯战。全局上下群情振奋,面貌大变。这些举动和变化引起了森工总局党委的关注,1990年总局党委书记余弘达同志亲自到苇河调研,并在苇河召开了全省四文明大赛现场会,全省上下推广苇河经验,苇河局由此名声大振,充分发挥了改革实验区的引领作用。

苇河改革试验区最终实现了“三出”的宗旨和效能。在试验区这所大学的锻炼、培养和孵化中,雷加富、陈永昌、王忠林,李文达、杨连云等苇河局的班子成员,先后被选拔到国家、省和森工总局的领导岗位,被森工系统干部称为“苇河现象”。这一切都源于改革试验区的成就和贡献,苇河人民应永远记住这段难忘的历史!

        我相信,苇河林业局有改革试验区的历史积淀,有新班子的坚强引导,苇河林区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祝愿家乡人民幸福安康、世代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