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还有多少人是真正在乎的?


   西方人过圣诞节、感恩节、复活节、万圣节,是有宗教传统的。一个基督教或者新教国家,在一个特定日子以上帝为对象集会庆祝,虔诚感带来的节日仪式感就自然流露而出,即使商业怎么渗透,骨子里的虔诚不会被取代。

 

  中国人过中秋、春节、端午,不是宗教传统,而是文化社会传统。节日有两种情感维系,一是价值观共识,二是仪式感。价值观共识在宗教国家很好达到,在中国就不那么容易。历史上,中秋应该是一家团聚、丰盛聚餐的日子。其中的精神寄托在于团圆、联络感情,和大快朵颐。不过以前物质匮乏,春节、中秋节这些传统节日能吃饺子猪肉,跟平日可大不一样。但现在物质丰富了,光说吃,每天都能像过节。而团圆、聚会,基本上,家庭成员的聚会可能性与假期长短成正比。而且家族成员日渐稀少,大家族一起聚餐的现象比较难出现。个人呢,为了生计奔波,一家人的团聚意识也逐渐淡薄。

 

  而另一方面,仪式感,也比较遗憾。猪仔饼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这是中秋传统应节的食品之一,以前算是小孩子过中秋最期盼的解馋物。据传统说法,大人买猪仔饼给小孩吃,寓意着珠圆玉润、快高长大和猪笼入水。但搁现在呢,家长倒宁愿买其他东西给孩子吃,而且理由非常充分:“猪仔饼这种东西吃多了,小孩子很容易上火,”对孩子们来说呢,寄托着大人美好心愿的猪仔饼,就已经是含义简单的零食,随时可以被其他零食所取代。

 

  还有灯笼。以前父母每逢中秋,都是亲手给小孩子做纸灯笼。再往灯笼上画小人、花鸟鱼虫什么的。打着这个灯笼出去,那是一种亲情的炫耀,因为是爸妈亲手做的。现在呢,小孩只要喜欢,就带他到商店买,那里很多,买就是了。

 

  至于月饼,不说也罢。感觉就是先有月饼、才有中秋。中秋将近的那几个月,各种月饼销售大战就硝烟陡起了。包装日见考究,内容日见奢华,自己吃得越来越少,别人给得还越来越多。

 

  这两方面的缺失,使得我们过节的感觉很难提起来。国家、媒体总在说赋予传统节日更多文化内涵,但发现其实挺困难。你的生活方式改变了,社交模式改变了,联络感情的方式变了,真不是那么容易适应传统节日。再加上商业元素一侵袭,结果立马失陷。

 

  这事,说小也小,说大也大。怎么过节,什么方式过节,甚至过什么节,都是个人自由。社会文化社会的传统不像宗教,会随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产生很大变化。有一种说法是,经济社会的发展,给大众带来了多元化的选择,一些传统的中秋习俗日渐消亡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规律。中秋淡了是正常的,因为现在交通、通讯方便了,不像古代动辄几年不见,寄封信也要几个月(春运这事要另说)。

 

  但说大也大。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的根基都是儒家文化。节日气氛式微,很大程度是儒文化(忠孝情思)消沉的体现之一。反过来说,像“节日气氛”这样的东西都消亡的时候,我们的儒家文化根基就要消失殆尽了。我们需不需要儒家?有很多人不以为然,因为实在看不出它到底值几个钱。

 

  从最功利的角度说,它是保持汉文化血脉,不被全球奴役化的精神壁垒。哪个国家能够输出价值观,它就可以用效率远高于控制殖民地的方式控制世界文化倾向,进而达到政治经济军事目的。从实用角度说,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确实很多是民主、自由这些世界主流价值观不具备的。比如超越层次的“天道”,比如克制与内敛、冲恬与均衡。民主社会越发达,其实自由越受限制。受资本限制,受利益限制,自由国家渐渐变为自由经济国。而儒家超越精神的信念与追求,和宗教一样光辉,又具有现世的更强力量。

 

  最后,从自己国家角度说,你要舍得自己的历史与文化,是很需要勇气的。父母贫寒,你就要跑到地主家做看门狗么?这不是利益选择问题,而是挑战良知与血脉的问题。

 

  中秋春节这些节日是标,文化传承是本。有了节日宣传要仪式感、要诉本求源,难治根本。文化传承做好,到了节日,人们自然会感到意义、温暖与亲情,去做那些异邦文化看起来“这有什么用”的仪式。

 

  做到这点,靠商家没戏,要靠教育和社会。商家不介意节日有没有意义,只关心自己鼓吹的探亲经济是否忽悠到了更多人。

 

 

  蔡明自留地“蔡园子”(点击进入博客圈),欣赏铸造生命力的家居,阅读大师心灵的设计,把玩优雅刺激的时尚。

  蔡明推荐文章:

 

  GDP第二了,幸福感何时第二? 

  博客5周年,家居圈在产业升级,消费者在审美升级 

  申遗,大智若愚还是大愚若智

  品世博(6)·3D、4D到ND,假作真时真亦假 

  艺术还能当社会的灵感缪斯么?

  社会的放大镜,与心灵的显微镜 

  沙发是情人、至亲,还是知己? 

  玻璃之岛300年后再成奢侈帝国的理由

  平原文化修园林,海岛文化盖神庙 

  审丑审美审寂寞

  全民审美缺失源头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