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十年功过评
——《西部论丛》专访(之一)
编者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已整十年。2010年7月5日至6日,中央在京召开了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国家主席胡锦涛总结并充分肯定了十年来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巨大成就,提出了下一个十年加快实施这个战略的总目标,由此西部大开发再次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引起了各方尤其是西部地区大众和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但是,怎样理解中央加快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决心和意义,如何评价以往十年以来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成就,对西北地区而言,怎样用好用活中央政府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怎样让老百姓得到最大的实惠……等等,带着此类问题,我们走访了不久前在甘肃讲学、调研的经济学家、浙江大学赵伟教授。(《西部论丛》,2010年第8期)
《西部论丛》(ISSN 1671-6698)记者:阎 焱 陈昊 罗盼盼
记者:2000年中央推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前不久又在京召开了高层次高规格的工作会议,宣布继续并加快这个战略的实施,作为区域经济研究方面的专家,您是如何理解“西部大开发” 战略的?
赵伟:中央最初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实际上是关于经济发展空间问题的两个战略中的一个。两个战略分别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走出去’战略”。客观地说,前一个战略盯着内部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主旨在于解决西部地区欠发达因而导致国内大区域经济间差距拉大的问题;后一个战略则盯着外部空间问题,主旨在于拓展沿海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空间。后一个战略主要涉及沿海“有条件”的地区,而前一个战略则涵盖了所有西部省域经济。我认为这两个战略同样重要,互为依托,应统筹考虑。虽然沿海地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头在企业国际化,但对沿海地区众多的企业而言,“走出去”的空间拓展实际上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走向国外,另一个是走向国内中西部地区。这里的一个重要背景是,经过20多年的快速工业化推进,到了本世纪初,沿海地区工业化已接近尾声,企业在市场与资源方面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区域内拓展的空间也相对变小了,企业“走出去”已经在自发地进行,在这种背景下,中央适时提出“走出去战略”。同样地,“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在区域经济差距迅速扩大的背景下提出的。两个战略有关联。
如何理解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定位呢?最初有人将其与美国的“西进运动”相提并论,这是大错特错。美国19世纪所开发的西部是个原始而荒蛮的区域,中国的西部地区大为不同,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而且还是计划经济的重要发展区域之一,改革开放前30年就已经建立了众多现代大工业,发展了现代化的都市。改革开放最初20多年社会经济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至少也属于半工业化社会。因此,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对原有发展路径与方式的矫正性升华,而非推倒重来。说得明确点,就是矫正以往轻环境、轻外援与轻民生等偏向,集西部区域内外之力,求得快速发展。
记者: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您认为该如何评价西部大开发的成就?以往十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您认为哪些问题最值得关注?
赵伟:我认为评价西部大开发这十年来的成败与成就,可从三个视角切入:第一,是否按照中央提出的“国家战略”要求,保护了环境,改善了生态;第二,西部的文化是否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并发扬光大了;第三,人民生活是否改善了。我认为,评价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成败,生态环境与文化的保护是第一位的。如果我们的开发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恶化了生态环境,那么这一战略就是失败的,是得不偿失的。但令人欣慰的是,自实施西部大开发实施十年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文化得到了一定的保护,生态也已经有了明显的逆转。生态环境的逆转至少体现在两个层面:一个是现实的。就西北地区来看,这方面最重要标志是,“三江源”等地区的生态保护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另一个是观念的。以破坏生态与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观念开始逆转,地方政府和大众的环境与生态文明理念开始增强。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民勤绿洲受荒漠化威胁一经媒体报道便受到各方前所未有的关注!这些都可视为好的成就。但必须认识到,生态环境方面真正的逆转,可能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就这些标准综合评判,西部大开发战略迄今是成功的,值得予以充分肯定。
但必须看到,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始终存在一个两难选择的问题,这便是保护与发展之间的两难选择问题。这个两难迄今显然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历史上,几乎所有先行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都存在库兹涅茨“倒U型”现象,即先破坏后治理。然而就我国西部地区而言,却再也不能这样做了。西部尤其是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原本就很脆弱,西部的文化也很脆弱。经过长期的人为破坏,留下的东西已经不多了,如果说“倒U型”的话,早些年西部地区可能已经触到了U型的底了,再也经不起任何破坏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不少地方的生态环境还在恶化,其中不少是以“西部大开发”的名义人为破坏的。就这个方面而言,西部大开发的成就,经济方面大于生态与环保方面。
就地方政府的行为来看,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最明显的一个缺陷,或许是未能把老百姓致富的积极性和上述的三个战略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生态保护、文化保护、人民富裕,三样缺一不可。其中在富民方面,沿海有一些好的区域经验似可借鉴。其中浙江最值得关注。浙江原本并未占有开放先机,资源也很贫乏,但却创出了一条富民的路子。沿海有三种较典型的区域发展模式,一种是先富外(商)后富民;第二种是先富官后富民,第三种是富民优先。第三种模式就是浙江模式,经济界称作“藏富于民”的发展模式。浙江在财富分配上有个特点,就是自大城市而中小城市再到乡村,越往基层越民众越富裕。这与西部地区尤其是咱们甘肃的情况完全相反,西部的财富主要集中于大、小城市,农村百姓很贫穷。因此,从这个角度再次评价西部大开发:生态保护工作做了一些,文化保护工作也做了一些,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了一些。但做得远远不够。在三个目标中,前两个做得稍好一点,后一个可能还差强人意。今后的西部大开发就需要好好研究这些问题。
(未完待续)
(原载《西部论丛》2010年08期,“封面文章”,此处略有改动)
【文章受版权法保护,可以转载,但须注明作者及来源,不标出处的拷贝行为等同偷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