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人口不断增加以及城市规模对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和变迁,使我国的土地资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而且我国又提出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这就使得土地资源安全问题更为突出。因此,建立土地资源安全的评价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一、土地资源安全的内涵
土地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的获取所需土地资源的状态和能力,以保障人类健康和高效生产及高质量生活(谢俊奇、吴次芳 2004)。它包括土地资源的数量安全,土地资源的质量安全,土地资源的结构安全三大部分,土地资源安全最终体现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和经济安全四个方面(王小波 2008)。
二、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问题
1,植被破坏。尽管建国后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仍很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同时,大量林地被侵占,1984~1991年全国年均达837万亩,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很大程度 上抵消了植树造林的成效。
2,土地退化。我国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较为严重的国家,近十年来土地沙漠化急剧发展,50~70年代年均沙化面积为1560平方公里,70~80年代年均扩大到2100平方公里,总面积已达20.1平方公里。荒漠化及其引发的土地沙化被称为“地球溃疡症”,危害表现在许多方面,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相当于1996年西北五省区财政收入总和的3倍,平均每天损失近1.5亿元。
3,大量耕地被侵占。工业化迅猛发展导致工业用地规模不断扩张,尤其是“重型工业”的加快发展进一步增大对土地资源消耗。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继续挑战耕地资源保护。由于未来十几年中我国城镇人口将净增约3亿,大量人口向城镇转移必将直接带动城镇住宅用地和各类公共基础设施用地需求迅猛增加,而城镇扩张又在很大程度上通过侵占耕地来实现,耕地资源保护面临极大挑战。
三、土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依据土地资源安全的概念,其安全体现在四个方面: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和经济安全。因此,我们可以从这四个方面考虑建立评价土地资源安全的指标体系。
(一)、粮食安全评价
粮食安全评价最终体现在耕地安全评价上,耕地安全评价是土地资源安全评价的核心,也是土地资源安全评价最重要的地方。评价耕地是否处于安全状态的指标有:
1、粮食自给率。定义为国家或地区利用自己耕地产出粮食产量占本国或本地区粮食消费总量的比例。
2、耕地压力指数。其定义为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实际人均耕地面积之比,用来衡量一地区耕地资源的紧张程度和所承受的压力,动态反映了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实际人均耕地面积之间的偏离程度。
3、;250耕地面积比例。定义为:250及250以上坡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反映了耕地质量的高低。(不太理解)。
4、人均耕地面积和后备耕地资源面积。
(二)、生态安全评价指标
厉伟等(2004)认为:城市化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不仅包括直接对市地发生的影响,还包括通过各种媒介对农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因此将农地和市地结合起来综合反映城市化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因此,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包括:
1、土地污染率。定义为遭受污染的土地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2、城市绿地率。定义为城市中绿地面积占城市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3、森林覆盖率。定义为森林面积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4、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定义为工业固体综合治理量占工业固体生产量的比值。
5、污水处理率。定义为污水处理量占污水生产量的比值。
6、废气处理率。定义为废气处理量占废气生产量的比值。
(三)、社会安全评价
社会安全主要体现在制度保障上,因此,社会安全的评价也即是制度安全的评价。其评价指标如下:
1、土地政策完备度和农民对征地制度满意度。这两项指标是定性指标,不能定量化,因此,需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量化,问卷调查对象应该包括农户、各部门各层次官员以及不同领域专家,根据调查结果赋予相应分值。
2、失业农民的就业率。这项指标关系这农民安置的问题。
3、土地征用价格占土地市场价格比例。这项指标关系到土地征用补偿的标准是否偏低的问题。
4、农民所得利益占征地利益比例。这项指标关系到征地补偿费用分配是否合理的问题。如:农民占多少,政府占多少等。
(四)、经济安全评价
土地资源是否处于经济安全状态,关键是判断土地供给是否能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经济安全评价的指标如下:
1、土地利用率、单位土地固定资产投资额、城市综合容积率。
这三个指标是衡量城市土地是集约利用程度的指标,土地利用集约度越高,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土地供需缺口,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经济安全度。
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与未利用土地之间的比值;城市综合容积率:城市总建筑面积与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之间的比率。
2、新增建设用地增长率、建设用地保障水平。
这两项指标体现了城市化进程中建设用地扩张速度以及能够得到的满足程度,是衡量土地资源经济安全度的重要指标。
建设用地保障水平:每年提供的建设用地指标与当年建设用地实际需求量(政府重点工程如高速公路等用地需求除外)的比值表示。
综上,土地资源安全评价体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除了建立土地资源安全的评价体系之外,有些学者(梁宇哲等)还提出构建土地资源安全预警体系,在这里不做阐述!
参考文献
【1】谢俊奇,吴次芳. 中国土地资源安全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
【2】厉伟,但承龙,孙文华.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2004,18(5):26-31
【3】王楠君,吴群,陈成.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6(02)
【4】梁宇哲,郑荣宝,刘毅华. 我国土地资源安全预警体系构建初探[J]. 水土保持通报,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