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事实说话


孔孟之道是心灵鸡汤,还是思想枷锁?这一争论并非今日才有,早在古代,就有儒法之争,甚至达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极致。到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时期,人们为了显示革命的彻底性,又把孔孟之道打入人间地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四人帮”为了达到篡党夺权的目的,在全国掀起了“批林批孔”运动高潮,孔孟之道被践踏得一塌糊涂,“孔老二”真正成了国人心目中臭名昭著的人物。近年来,人们对孔孟之道进行了反思,认为孔孟之道是中国的国粹。更有国外的明智之士明确提出:21世纪人类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研究孔孟的智慧。在东南亚,在韩国,甚至在美国,人们都是十分推崇孔孟的。

    孔孟之道是心灵鸡汤,还是思想枷锁?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用事实说话。

首先,要看看孔孟之道的内容。

孔孟的学说,核心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忠、孝、仁、义、礼、智、信。引导人心向善,“仁者爱人”是其出发点和终极目的,尽管存在一些消极和不健康的内容,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和向上的。

其次,再看看孔孟之道在我国历史上的作用

自孔子思想产生以来,便得到了多数统治阶级的认可,到汉武帝元光元年(前 134),董仲舒在著名的《 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他的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自此,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很多朝代占据了统治地位。历史证明,那些尊崇儒家思想的朝代大多能够由衰而盛,这恐怕就是孔孟之道被统治阶级尊崇和推行的原因吧。

第三,我们做一下横向比较。曾有人将孔子与释迦摩尼、耶稣、穆罕默德相提并论,的确,这四人却有相近之处:都自成一派学说,都有各自的信徒。但细细想来,孔子和这三人又有很大不同:释迦摩尼、耶稣、穆罕默德都成了教派的创始人,其论著都作为本派经书而被教徒信仰,而孔子既没成为教派创始人,其学说也不是经书,这或许就是老夫子的睿智之处吧:不必加入教派,不必遵守清规戒律,人人都可以信仰;既有信仰的自由,也有不信仰的自由,何其潇洒也。也就是说,孔孟之道并没有过分封锁人的思想。

由是,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孔孟之道是心灵鸡汤,还是思想枷锁,答案不辨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