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络上除了方舟子之外,最热门的话题当属黄光裕和陈晓之争,而且网民也“自觉”的分成两大阵营——挺黄派与挺陈派,似乎挺黄派的声音更大一些。
挺黄派的主要观点是从职业道德的角度指责陈晓,认为陈晓作为职业经理人“背叛”了老板乃至“暨越”了老板,因此应该受到道德谴责。
挺陈派则站在职业经理人的角度看到了黄的独断与独享,从而让为他奋力打拼的管理者们对他失去了向心力,不得不站出来争取自己的利益。
我认为,黄光裕和陈晓之争,也许还有更“深刻”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企业控制权演变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将到来。
在企业各利益相关方之间,大凡作为“要素”可以购买进来的,就很难拥有控制权。在“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时候,至少名义上劳动者是企业的主人,而当劳动力成为商品,打工成为谋生方式之后,劳动者则“自然”的失去了在企业中的话语权。而经理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尽管也是“打工者”,但他们拥有管理企业的“知识”优势,因此也就拥有“管理权”。
但在一个企业只有一个老板的时候,经理人的管理权是不敢过分自我放大的,因为老板拥有最后的权利:可以解雇你,尽管需要付出或多或少的损失,这就是“资本”在企业中的最大权利——否决权。
可是,现在的情况又有所不同了,资本已经开始成为要素市场上的一种商品,“企业”(这时候说企业这个主体都感觉不清晰了)可以从资本市场上购买资本,引进风投也好,上市也好,都是资本的市场化。资本的市场化肇始于资本追逐利润的天性,是资本逻辑自我发展的结果,但却因此而丢失了资本的在企业组织中的“天然控制权”。
例如从携程到如家再到汉庭的那个著名的经理人班子,在借助风险资本创业的同时,就从来没有让资本控制过他们操持的企业——除非他们自愿退出的时候。从这个角度看黄光裕的迷思在于,他已经把国美拿到市场上去卖了,他在获取上市收益的同时,也很自然的“获取”了失去对企业的绝对控制权的风险。
这样看来,对陈晓的道德指责就有些不着边际,而要黄光裕主动给职业经理人利益也不现实,现在大家无非是用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进行博弈,谁胜谁负都与道德无关。
无论黄光裕VS陈晓之争最终结果如何,都不妨碍这类故事会越来越多,这是当资本走向市场,与劳动、知识共同成为企业的要素之一,从而失去了对企业的“天然”控制权之后所必然要发生的事情。很有可能,企业的具体形态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国美之争属于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