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市新农村建设主要情况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市率先提出“三个集中”的发展思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2005年,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结合芜湖实际,于2006年初正式启动新农村建设。3年多来,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各级新农办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1、工作机制全面建立。市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办公室下设产业发展、村庄整治、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统筹、资金整合、信息化等6个工作组,市新农办抽调专人集中办公。各县区、市直有关部门分别建立相应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定了具体工作计划和方案,各镇都成立了“新农办”,全市形成了新农村建设完整的工作体系。此外,为协调推进南陵大蒲实验区建设,市政府专门成立领导组加快推进。
2、政策体系不断完善。3年来,我市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芜湖市“百村整治、十村示范”工程实施工作及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意见》、《芜湖市新农村建设资金整合工作的意见》等18个政策文件。各县区、各镇结合各自实际,出台新农村建设目标、任务和措施等一系列文件,
3、规划编制大多完成。按照组团式发展的理念,对全市3317平方公里实行统一规划。市域空间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三县县城总体规划已由市政府正式批准实施,乡镇总体规划已完成规划方案或批准实施。市、县两级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布点规划编制全部完成。目前,正在推进镇级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布点规划、农村新型社区居民点建设规划以及部分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4、试点示范取得实效。我市列入省、市、县示范镇3个,省级示范村44个,市级示范、整治村115个,县级示范村121个。对列入省“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建设的3个省级示范镇和44个示范村,2007、2008年,省里每年扶持补助资金970万元(每镇30万元、每村20万元,通过项目形式争取)。据统计,对列入省、市3个镇、44个示范村新农村项目建设,各级政府和村企投入达1.12亿元。目前,部分示范点、整治村已成亮点,创造了产业转移、文明生态、商贸积聚、红色金典、特色旅游、集镇发展、现代农业观光等多种模式。今年,按照省新农办“稳定一批、发展一批”总体部署,我市又上报省级示范镇4个,示范村35个。目前列入省“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建设的示范镇总数已达7个,示范村79个。
通过多年来的实践探索,我市农村发展已经迈上了一个新水平,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水平迅速提升,农村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社会服务得到加强。特别是近3年来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经过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涌现出许多点上的鲜活经验,对推进下一步面上的新农村建设有诸多启示:
一是体现节约用地的要求。通过采取置换、挂钩等形式,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居民点,节约利用土地效果明显。方村镇合心村通过建设新点,置换节约土地90多亩。据市国土部门调查,我市农村居民点人均占地215平方米,进入新点以后,人均占地一般不超过100平方米。芜湖市用地指标最大的来源就是农民宅基地,全市可供整理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达33万亩(220平方公里),增加用地指标的潜力很大。
二是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在新型社区居民点建设模式上,农民可以选择统建、联建、自建等多种形式,建筑材料、工程质量农民随时去看,做到让农民放心。许镇结合205国道建设和村庄整治房屋拆迁,农户可以自主选择现金补偿、划地安置和镇区购房,不搞一刀切。大浦试验区一般农户只需花2-3万元就可拿到新房,老年人进入小套老年公寓,基本不用贴钱。调研中发现,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得到农民的积极响应,许多农民看到希望、尝到甜头,纷纷到新型社区居民点居住,南陵张桥居民点对外村农民购房,最初收取公建配置费2.6万元/户,现在提高到4.6万元/户,但房源仍供不应求。
三是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部分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高涨,主动投资投劳改善农村环境,建设美好家园,接受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比如许镇马元村,村民为改善交通条件,今年春节期间,主动集资投劳,全村有15户捐款1万元,集资40多万元,投劳1200多个工,利用28天的时间,建成了一条长2700多米的水泥路,安装了30盏路灯。县新农办本着“先干先支持、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原则,支持资金15万元。村“两委”班子积极引导,组织村民成立了理事会、筹资会、工程队、经济保管员等,圆满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下一步,还将建功德碑、垃圾处理设施等。
四是坚强的村“两委”班子十分重要。一个好的村级班子将决定一个新农村建设点的成败。农村的事情必须因地制宜,必须做深入细致的工作。新农村建设没有统一模式,地理区位不同,村庄环境不同,农民素质不一,而且涉及政策、规划、工程等方方面面,村干部必须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较强的组织能力、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此次调研发现,由于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推进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困难和问题。基层反映的突出问题主要如下:
1、规划编制滞后,农民建房难反映强烈。2006年开始,我市停批农民在宅基地自建房屋,现在积蓄的农民建房需求愿望十分迫切,基层和群众反映十分强烈。我市每年登记结婚人数均在1.5万对以上,其中2/3以上在农村。结婚、分户、改善性建房等刚性需求巨大。但另一方面,规划编制严重滞后,目前全市50%左右的镇尚没有完成村庄布点规划,规划的800个新型社区居民点只有100个左右完成了村庄建设规划,规划没有完成,农民建房无法审批。规划编制滞后的原因包括编制费用高、编制任务重等多方面。
2、新型社区居民点建设不规范。从芜湖、南陵两县新农村居民点建设情况看,一是大多采取新建方式,老村整治和扩建的较少,与市政府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布点规划管理办法精神(整治、扩建为主,新建为辅)不一致,在老村没有拆除之前,一定时期内增加了耕地占用面积。二是新点越来越多,老点数量难减。乡镇同志反映,许多农民新房建了,老房不拆。虽然土地法有“一户一宅”的规定,但没有处罚措施,政府缺乏强拆手段,导致土地利用上的更大浪费。方村镇实行合同约定,但缺乏法律依据。许镇镇采取收1万元保证金的办法,但也难以保证及时拆除到位。三是监管问题。目前新点建设以村委会代建为主,工程招投标、质量监理、资金监管方面不到位,镇里没有监管权,村里监管又难以到位,容易引发群众上访。四是用地规划、建设规划、专项规划不能有机衔接,部分新点启动没有用地指标。五是缺少农民建房管理办法,农民分户没有统一标准。六是新点建设前期启动资金较大,往往由镇政府先行垫付,但由于财力有限,镇级难以负担。
3、农村污染问题。调研中,基层对此反映强烈。首先是农村白色污染,包括农地塑料薄膜、各类方便袋等,基本不作回收处理,常年积存村前屋后、池塘河流,此类污染处理困难。目前农村对此一是放任自流;二是焚烧处理,比如南陵县三里、河湾,虽然造成空气污染,但两害相权取其轻,较填埋为好。其次是农村沟塘常年不清淤,水体富营养化,水质严重破坏;第三是工业集中区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工业“三废”影响周边农村环境。
目前,我市尚未建立城乡一体的垃圾处理体制,县区市容管理部门只负责县区城镇区域范围垃圾处理,大多数镇、村未纳入管理范围。垃圾处理费用较高,按100元/吨计算(送到市里处理30元/吨,收集、运输费用约70元),一个2万人的中心镇,人均一天1公斤生活垃圾,每年仅送到市里垃圾处理支出就达100多万元),镇、村两级无力处理。
4、农村金融服务问题。农村集体用地房产证、土地经营权、林权等,不能作为贷款抵押物,金融服务“三农”力度不大,对“三农”和县域的信贷投放比例低,返乡农民工、农户贷款普遍较难。
5、农村教育布局调整问题。随着农民逐步进入中心镇区和新型社区居民点,原有校舍、师资力量闲置严重,有的实行教学点办法,一个教师教几个学生、带几个年级、几门功课。中心镇区班级学生严重超编,小学班级有的多达七八十名学生,镇区和新型社区居民点的教育资源不能满足需要。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纵观我市近十年来统筹城乡发展实践,2000年启动建设的县级工业园区,解决的主要是工业向园区集中问题;今年初出台的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文件,解决的主要是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问题。但在推进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居民点集中方面,我市尚未作出系统的制度安排。因此,当前在搞好另外两个集中的同时,要把推进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居民点集中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出台措施推动此项工作。
1、整合规划,实现高水平全覆盖。加紧编制完成镇域村庄布点规划和800个左右的村庄建设规划,以及相关的专项规划。现在规划编制进展较慢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从镇村来看,主要是资金问题,有的村庄建设规划只得降低标准,直接影响到建设水平。规划好坏关系长远,市和县区政府应加大农村规划投入,切实提高规划水平。注重做好各个规划的相互衔接,特别是建设规划、用地规划要对接好。
2、建立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居民点集中的体制机制。这是大势所趋,天津、南京、四川等地已经作过成功探索。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文件,重点解决推动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居民点集中的体制机制问题,建立有效的引导激励机制,帮助解决新点公建配套投入等前期启动资金。各级农村资金投入要整合使用,坚持“先干先支持、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谁有积极性就支持谁,形成扎堆效应。出台分户标准界定办法,严格执行“一户一宅”政策,建新房必须拆老房,老宅基地及时退出进行整合,真正盘活土地资源。
3、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南陵县上个月出台专门文件,向镇级下放农户建房审批、婚姻登记管理等社会管理权限,方便农民办事,可适时总结推广。建立城乡一体的垃圾收集处理机制,解决好农村垃圾污染问题。按照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规划,合理调整教育、卫生、文化等资源配置,促进公共服务向新点集中。引导农民及时转变生活方式,适应新的居住要求,享受现代文明成果。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业,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切实加大金融服务“三农”的工作力度。
4、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绝不意味着村级组织和上级政府可以不管不问,在新点建设、环境整治、自我管理等方面,基层组织都要进行引导组织,发挥新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
芜湖市统筹城乡情况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