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军长征
1934年11月16日,在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3000余名红二十五军将士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先遣队”的旗帜,踏上长征之路。这支部队的长征很特殊,自从撤离鄂豫皖苏区,就一直和党中央失去了联系,连遵义会议都不知道,成了一支独立作战的孤军。直到1935年7月,才得知中央红军的消息。长征中,刘华清被编入军政治部机关,任组织科长,后又当宣传科长。
独树镇负伤
1934年11月25日,刘华清所在红二十五军进入独树镇。26日,寒流气温陡降,雨雪交加,25军突然遭遇了袭击,军政委吴焕先带领225团与敌展开白刃战。刘华清在战斗中左腿踝骨上侧中弹。战后,刘华清拒绝组织就地安置,坚持负伤上路,“就是死也要死在红军队伍里”。政治部主任戴季英知道后,送给刘华清一匹小马,让其随部队一起转移。
创办《战士报》
红二十五军长征分两个阶段,中途有一次停顿,创建了鄂豫陕新苏区。期间,军政治部创办了《战士报》,当时刘华清为宣传科长,负责报纸的筹稿、编辑、刻印,以及起草文件、拟定标语口号、组织布置群众大会等、部队的宣传教育工作等等。
创建新苏区过程艰难。给养不济,生活异常艰苦。在刘华清的参与下,及时将部队的好人好事收集起来,在报上刊登。为配合群众反抗捐税的斗争,又在报上提出抗捐、抗债、抗粮、抗夫、抗丁的五抗斗争口号,积极配合宣传。
《战士报》在当时起了很大作用,很快成了全军上下关心的报纸。虽然简单粗糙,但很及时很实际,富有战斗力,对新苏区创建起了积极作用。
绝处中逢生
1935年9月初,合水县板桥镇,国军35师骑兵团对刘华清所在部队发起进攻。225团1营迅速抢占一座山头,阻敌进攻,掩护徐海东等突出重围。此战,225团损失200多人,团长方炳仁牺牲。
此后,刘华清所在部队继续北进,途遇崎岖山路、荒草野地、以及小面积沙漠,部队官兵及其虚弱,部分将士因饥饿疲劳而牺牲。在此艰难环境中,全军指战员采取互助形式,互相扶助,全军上下团结一致,以顽强的意志战胜困难,经数天跋涉最终走出了荒漠区。
1935年9月7日,刘华清所在部队到达了合水东北的豹子川(今属华池县),地处陕甘苏区边缘。9月15日,到达延川县永坪镇。9月16日,与刘志丹等率领的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会师,并于永坪一条干涸的河道里举行会师大会。9月18日,永坪镇又举行了盛大的联欢会,庆祝两支队伍胜利会师。
刘华清所在红二十五军从鄂豫皖根据地出发,历时10个月,转战万余里,胜利结束长征。此时,全军总共3400余人。
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编成歌
1935年9月,刘华清所在部队与陕甘红军会师后,统一合编为红15军团。军团政治部机关,是红二十五军政治部改编的,刘华清任宣传科长,程坦任政治部秘书长。
红15军团接连取得劳山、榆林桥两仗胜利,此时,部队补充了大批新兵。在对新兵进行纪律教育中,程坦秘书长提议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编为歌曲,此建议得到了刘华清等一致同意。随后,借用鄂豫皖苏区流行的《土地革命完成了》的歌谱,配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内容编成歌曲,并在《红色战士报》刊登,很快歌曲便传唱开来。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在庆祝会师大会上,红15军团的官兵唱起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随即得到了大家的关注,会后不久,歌曲传播到了很多部队中
太行岁月
八路军第129师成立
1937年8月25日,刘华清所在的红31军和红4军、陕北红29军、红30军、独立第1、第2、第3、第4团以及第15军团的骑兵团等部队一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参谋长倪志亮,政训处主任张浩。下辖第385、第386两个旅、教导团和5个直属营等共1.3万余人。
刘华清所在的第31军改编为第386旅。原第91师改编为第771团,原第93师改编为第772团。刘华清任第386旅干部大队大队长兼政治委员。9月上旬,任第129师师部秘书处主任。
刘华清师部上任后不久,第129师移驻富平县里庄镇,各部队改编后都在进行抗战出征前的各种准备。9月6日,第129师在陕西三原县石桥镇召开全师改编和抗日出征誓师大会。
第129师东渡黄河到敌后
此时,华北局势十分危急,日军占领北平和天津后分三路大举进攻,一路沿平绥铁路向西进犯,一路沿平汉铁路向南进犯,一路沿津浦铁路南下。国民党在华北有70余万军队,节节败退。中共中央对局势的分析是:未来华北抗战局面,只能依靠我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来赢得胜利。遂决定八路军的3个师分别进驻恒山、五台山、吕梁山等地区,形成向敌占交通线和中心城市四面包围的态势,有利于相互协同,扩大回旋余地,保持战略主动,迅速实现战略展开,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根据八路军总部的指示,10月 6日,第129师大队人马,经过韩城芝川镇赶到风陵渡,准备从渡过黄河。刘华清所在部队到达风陵渡时,先遣部队已经备好一些船只、木筏和羊皮筏子,请了一批船工和水手驾舟协助摆渡。师首长先分开渡河,张浩主任殿后,刘华清随其最后一批渡过黄河。
周恩来副主席当时正在太原,与国民党协调八路军在山西的作战任务。刘伯承师长和徐向前副师长赶到太原与周副主席会合。刘华清所在部队则由张浩主任带领,在侯马站登上敞篷列车,沿同蒲路北上,到达太原。在太原停了一天,刘华清陪着张浩主任,见到不少在山西的国民党要员。不久,徐向前去五台山需要参谋人员,刘华清便带了司令部的参谋和警卫排的人员跟随去了。
经历的亘村战斗
刘华清所在129师东渡黄河后,刘伯承师长率先头部队第769团,于1937年10月10日进抵五台县东冶村。这时,日军经雁门关南犯,攻陷了代县、原平,正继续向忻口进攻;经保定南犯的日军,已攻陷石家庄,继而向娘子关进攻,太原已处在日军包围之中。不过,日军的交通线已被我八路军第115师、第120师切断。129师的任务是在娘子关地区配合友军,阻止日军向太原攻击。
10月18日,129师第386旅和第385旅第769团进抵平定县东南地区。沿正太线西犯的日军正猛攻娘子关;旧关已落入敌手。守卫娘子关的是川军和阎锡山的部队,有数万兵力。129师部署在娘子关东南,于日军侧后寻机歼敌。129师一边侧击、阻击日军,一边收容溃散的友军。
七亘村战斗之前,129师已打了两仗。一仗是10月19日徐向前副师长指挥第769团夜袭日军阳明堡机场。团长陈锡联以第3营为突击队,偷渡滹沱河,隐蔽进入机场,距机群约 30米时发起猛烈攻击。经一小时激烈战斗,将24架敌机全部炸毁,歼日军警卫部队100多人。这是第129师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10月20日,又打了长生口战斗。
七亘村位于太行山中部,在山西、河北两省交界处,是井陉、平定、昔阳三县交汇点。太行有“八陉”,井陉就是“八陉”之一。井陉有两个大门可穿过太行山:北门为娘子关,南门就是七亘村。七亘村四面环山,峡谷陡峭,沟梁纵横,道路险峻,是屯兵设卡要地。七亘村边有—条不足两米宽的村道,道南是一溜大坡,高有10多米,道北则是几十米深的深沟。
10月25日,吃过午饭,刘伯承师长带参谋人员去七亘村观察地形。刘华清带上20多名警卫人员跟去了。到了七亘村附近,山谷口冲出一股日军,向刘华清所在部队猛烈射击。在刘伯承指挥下打退了敌人。不久,日军派出一架飞机在头顶上盘旋,刘伯承在刘华清等再三劝阻下,仍镇定地继续察看地形。此次出发前,参谋处长李达曾指示刘华清,要寸步不离刘师长,一定要保证安全。刘华清暗自捏着一把汗,死死盯住敌机动静,一旦需要,随时准备用身体挡住敌机的扫射。
七亘村是日军第20师团进犯平定、太原的必经之路,地形利于设伏。刘伯承决定在此处伏击日军。
当天下午,日军第20师团开始向平定方向进犯。其后续是辎重部队,1000多人,在距七亘村10公里的测鱼镇宿营。刘伯承命令第772团副团长王近山带领第3营设伏在路南的土坎上,任务是切断日军第20师团的交通,夺其辎重。
26日拂晓,第772团3营进入伏击地区。第11连的阵地设在村南通向平定大道的南侧,第12连及团特务连一个排在道北坡上占领地,第9连、第10连为预备队,控制七亘村南侧高地。各伏击部队的位置,距大道最近的只有二三十米,远的也不过四五十米。9时左右,日军掩护部队200余人,先通过了伏击区;辎重部队见没动静,便跟进到了伏击区;其后尾掩护部队100余人,则还在东石门地区。刘伯承命部队突然发起攻击,敌人大乱,仓皇向东石门回逃,又遭我军截击。不到两个小时,战斗结束,共计毙敌300余人,缴获骡马300余匹和大批军用物资。我军仅伤亡30余人。
刘伯承在七亘村“重叠待伏”
七亘村战斗仅过两天,刘华清所在部队又在七亘村打了一次伏击。师首长分析,日军西犯,急需补给,其后方辎重部队肯定需要继续西进;而一旦西进,就别无选择,只有走七亘村这唯一的道路。这就为我军再次设伏提供了机会。
28日晨,测鱼镇日军辎重部队,在100余名骑兵和 300多名步兵掩护下,再次出动西进。因此前已经探知情报,又设了埋伏。日军虽有警惕,但没想到仅过两天会再次设伏。上午11时,敌先头部队通过我伏击区时,并没察觉。等辎重部队进了伏击圈后,突然展开猛烈火力攻击。敌人这次比上次准备得充分些,掩护火力很强,一时未能将敌打乱。天不作美,战斗到黄昏,下起大雨,支援部队也没赶上参战。敌一部向平定窜去,后续部分逃回了测鱼镇。这次战斗毙敌100余人,缴获骡马数十匹,我军伤亡20余人。
10月底,日军先后占领了阳泉、平定,沿正太铁路及南侧几条主要平行的大路向榆次、太原逼进。八路军总部率部从五台山地区进至寿阳以南地区,第129师奉命率第386旅转至昔阳附近。11月初,在刘伯承指挥下,又在昔阳以东的南、北界都和黄崖底,打了一场伏击日军的战斗。
刘伯承判断:日军第109师团第135联队的一个大队,由九龙关进犯昔阳,必然要经过南、北界都和黄崖底。这一带是河谷山间地形,便于设伏。遂决定第386旅第771团埋伏在黄崖底以南风居村,第772团埋伏在黄崖底以东巩家庄,师指挥所设在黄崖底附近。11月2日,日军的一个大队进入伏击区,我军集中机枪、迫击炮猛烈杀伤敌人,3次打退敌人向我阵地的冲击。此役共击毙日军300余人,射杀及缴获战马200余匹,我伤亡30余人。11月4日,第769团先后两次配合第343旅在昔阳的广阳以西伏击日军,毙、伤日军300余人,射杀及缴获战马60余匹。11月7日,我师3个团与第115师主力又一次在广阳、户封地区设伏,毙、伤日军250余人。刘伯承师长把这三次成功的伏击战称作“重叠的待伏”。
第129师抗日初期的这些战斗,刘华清一直在刘伯承师长身边,耳濡目染,受益良多。
刘华清护送邓小平到第129师上任
1938年1月5日,中共中央军委任命邓小平为第129师政治委员,刘华清在洪洞县马牧村八路军总部接受了护送邓小平政委到辽县第129师上任的任务。当时,和邓小平政委同行的还有彭真同志,彭真同志时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组织部长。
刘华清等一路需经曲沃、冀城、阳城、晋城、高平等地,才能到达长治。山西路途崎岖,走了3天,到达长治。随后,刘华清等继续坐汽车到了武乡县。次日,刘华清等乘坐汽车故障,刘华清奉命去县政府寻觅马匹。在县政府帮助下,刘华清带回4匹马。邓小平政委和警卫员骑马先行,其余的徒步行军。一天后到达辽县西河头第129师师部。
由此,刘伯承便与邓小平合作,统率129师。此后不久,第129师在刘、邓首长的直接指挥下,先后进行长生口、神头岭和响堂铺三次伏击战,均取得胜利。
梦牵航母
航空母舰的应用,是20世纪舰艇发展的伟大成就。我国对航母作过可行性研究,刘华清也为此做了一些工作。
早在1970年,刘华清根据上级指示,组织过航空母舰的专题论证,并上报过工程方案。1980年5月访问美国时,美国军方安排刘华清等访美团参观了“小鹰”号航空母舰。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科技人员首次踏上航空母舰。
1982年,刘华清就任海军司令员,航空母舰在刘华清的心中越来越重要。刘华清分析到:我国是一个濒海大国,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随着海洋开发事业和海上斗争形势发展,我国面临的海上威胁和过去大不相同,要对付具有远战能力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和舰载航空兵。面对这种情况,中国海军的实力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我国的海防边疆辽阔,却只有中小型舰艇和短程岸基航空兵,一旦海上发生战事,有时只能望洋兴叹。发展航空母舰,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当时,国家经济力量有限。1984年初,在第一届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上刘华清曾提出:海军想造航母也有不短时间了,现在国力不行,看来要等一段时间。两年后,刘华清又一次提到:航母总是要造的,到2000年航母总要考虑。1986年11月,刘华清主持召开海军发展战略研讨会,邀请了军内外领导和著名专家。不少同志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及收复南沙、台湾回归等战略任务的需求出发,建议海军发展航母。
1987年1月,召开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刘华清又提到,要把航空母舰搞得能适应未来战争需要,要很好地研究和论证。当时,各国都在注意发展航空母舰,无论是攻击性的或垂直短距其间的,都是为了解决防空和海上攻击问题,都在注意发展。因此,刘华清要求早论证,早点把这个问题研究透。
刘华清还认为,我军搞航空母舰,目的不是为了和美国、苏联比赛,主要是用于解决对台斗争需要、解决南沙群岛争端和维护还有权益等方面的任务。平时还可以用于扩大维护世界和平的政治影响。海军有了航空母舰,海军的质量就会发生大变化,海军的作战能力也将有较大提高,有利于提高军威、国威。
1987年3月31日,刘华清向总部机关汇报了关于海军装备规划中的两大问题:一是航母、一是核潜艇。这两个问题涉及到海军核心力量的建设,是关键性问题。从长远看,对国防建设是有利的:这亮相装备不仅为了战时,平时也是威慑力量。
刘华清设想,对航母的发展,“七五”开始论证,“八五”搞研究,对平台和飞机的关键课题进行预研,2000年视情况上型号。
自我评价
晚年刘华清作为公民,我为国家和民族尽心尽力,贡献了自己的全部才智;作为军人,我一直在冲锋陷阵,没有让军装沾上污点;作为下级,我完成了小平的重托,将来汇报,可以不用汗颜。
中央政府评价
刘华清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
外国媒体评价
刘华清历任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兼旅顺基地司令员,海军副参谋长,海军司令员等职,在职期间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国外媒体称为中国的“现代海军之父”和“中国航母之父”。
“布衣将军”
从大别山到中南海,从将军到平民百姓,刘华清不改的是爱民心肠,不变的是布衣本色
刘亚洲对刘华清晚年评价
在主持军委日常工作期间,在任政治局常委期间,他没有辜负小平同志的重托,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认真履行职责,给江泽民主席当好助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刘副主席为自己的晚年,写出了完美的一章。
李杰大校的评价
刘上将作为我们海军的司令,也是国家军委副主席、政治局常委,他是经过了长征的考验,同时也在前苏联海军学院系统的学习过海军理论,既有战争的经历,同时具有很好的军事理论功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首次提出了新时期我国的海军战略,其后又根据海军的发展提出了建设和发展航母的建议,首次提出海军战略,这在我国海军发展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笔,刘华清上将是我军卓越的领导人,他对我国海军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杨毅少将的评价
刘华清同志对中国军队的发展,特别是对海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历史性贡献。在上世纪80年代,他对中国海军建设呕心沥血,付出巨大努力。刘华清同志担任中国海军司令员时,在中国首先提出创立海军战略问题,这对于中国海军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在海军建设上,刘华清倾注了很大的心血,包括在院校改革、增加海军武器装备论证建设、海军军事学术机构建设、海军武器装备建设,以及现代海军军事人才建设都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我们的人民海军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是与刘华清同志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分不开的。
逝世的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的戎马一生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