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庄子》的“朝三暮四”中看出人性的急功近利
胡武雲
版权所有 转载请知会作者
关键词: 急功近利 利益先占 义利合一
原文: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译文:古代宋国有一个很喜欢饲养猴子的人,人们叫他狙公。他家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他宁可减少全家的食用,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然而过了不久,家里越来越穷困了,打算减少猴子吃橡子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的橡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吃了吗?”猴子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给你们橡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该够吃了吧?”猴子一听,一个个都趴在地上,非常高兴。
当今的中国社会,没有哪个国家,没有哪个朝代象现在的人那样要钱。说句比较偏激的话,叫做:“金钱是妓女,其余一切皆嫖客”。当然,钱是中性的,钱本身没有错,只是充当货币的一般等价物。钱凝聚了你的劳动,钱凝聚了你的服务,钱凝聚了你的思想,钱凝聚了你的创意,钱凝聚了你的卑劣,钱凝聚了你的英勇,钱凝聚了你的忠诚,钱凝聚了你的辛劳,钱凝聚了你的献媚,钱凝聚了你的拍马,钱凝聚了你的阴谋,甚至钱凝聚了你的色相,抑或钱凝聚了你的叛国。“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虽然是一句老掉牙的俗语,但却道出钱对人的现实性。钱击中了每个人现实的软肋。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生在世,古今中外,很难看破的就是名和利两个字。“清音俗世流,纷争何时休, 谁能破名利, 太虚任遨游。”除了和尚、道士,能打破名利的人还有多少呢?当然,大家都面临的就是名利的纷扰和诱惑,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会面临经济的问题和生存的困窘。从上面的朝三暮四来看,连作为动物的猴子,稍有点智慧,知道早上四个比晚上四个有利些。
我们人为什么喜欢朝四暮三,而不喜欢朝三暮四呢?其实我们人与稍有智慧的猴子有相同的急功近利的本性。上文猴子对于作为食物的橡子,不喜欢朝三暮四,而喜欢朝四暮三。朝四暮三、急功近利是人的本性之一。朝四暮三正是体现名利或利益的先占性,从经济学原理上来讲这是合理的。在经济学上,曼昆早就讲过,远期的100元与近期的甚至今时今刻的100元的价值是不能等同的。像我们现在通货膨胀的厉害,你总会感叹现在的钱不如你十年或几年前的钱。所以,一定意义上讲,钱的价值远期是贬值的,还不如利益先占,这点我们很少人能够反其道而行之。猴子为什么朝三暮四“皆起而怒”, 朝四暮三“皆伏而喜”。 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虽然一天数目都是七个。数目相同,但猴子不傻。早上四个,就体现了猴子的先占性,先吃饱为主,我们伟大的李大诗人都体现“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时明日忧”。与猴子的想法都有共通性呢。反过来,假设猴子朝三暮四,那才不合常理。早上吃了三个,还要等到晚上才吃四个,要是中午或傍晚狙公破产了、迷路回不了家了或一命呜呼了,晚上四个不是没有了,至少在早上的时侯少了一个,这不符合猴子的先占性利益。
说起利益或名利的先占性,不胜枚举。如商业场合的抢占先机,其实就是抢占先利,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商机一失,利益就失。我们所有的企业都喜欢客户现款现货而不喜欢远期支付(如月结30天,三月、半年结),道理自明。又如南方某某大学,一少副教授和一老副教授同争教授职衔,老副教授是人生最后一次评衔机会,但少副教授略微领先,就是不让,最终导致老副教授一生都是副教授,少副教授成功晋级教授职衔,后两人怒目相向,打的头破血流。再如,很多求职者尤其是大学应届毕业生来我司求职,在我处复试,首先开个高工资,再问年终给多少奖金。笔者往往答以不要只考虑你能够得到多少,而要问你能付出多少,准备为公司奉献多少,最终达到什么效果。求职者往往无言以对。最后,在商业过程中,朝三暮四不好使,给你来个朝四暮三,先让你尝甜头,后让你吃苦头;先让鱼吃饵,后让鱼送命。
作为动物的猴子都明白利益的先占性,何况人呢?这里的人,多是凡人、常人,也是绝大多数人;那些非凡人---即伟人;那些非常人--即超人,也是极大少数人能够看穿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的道理,看穿了那才叫远见。至少有三种人能够看穿,一种叫社会需要的人,是儒。人需是为儒,儒臣、儒士、儒将、儒商,它们懂得义利合一;先义后利;舍身为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第二种人就是弗为人,不是人。人弗为佛。有一种智慧叫舍得,那是来自佛家。舍,那叫奉献;得,那叫收获。有舍才有得,先舍后才得。春天不耕耘,夏天不除草施肥,秋天哪有收获,冬天哪有收藏。春耕、夏作、秋收、冬藏,没有奉献哪有收获。第三种人就是山上的人,山人为仙。“清音俗世流,纷争何时休, 谁能破名利, 太虚任遨游。”太虚是为道家词汇。道家能看破名利,就能得道成仙。儒家讲究“杀身取义”,道家不生不死,心斋坐忘,目标都是为了让生命获得价值,二者殊途同归。儒家讲究入世,道家讲究出世。中国人最佳状态是:用出世的心态、入世的精神来应对人生事、家事、国事、天下事。进勇度天下,退隐归山林;世事我曾抗争,成败不必在我。历史上此种成功人士不少,前有范蠡、张良、刘伯温(但朱元璋连退隐都不行,最终赶尽杀绝),后有曾国藩,近期的前朱总理也有点相同意味。至于佛家,参禅悟道、明心见性,那是让神识或灵魂获得价值,更是神秘莫测。总之,儒、道、佛三教合一的人反而能超越自我,看破名利的先占性。
备注:朝三暮四是中国的成语、寓言、典故,源于《庄子·齐物论》。
转载知会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