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硬着陆几无悬念


  中国改革攻坚的最后倒逼机制已形成                             

  一个定向宽松政策未能避免A股上证指数创下2313点的新低。

  20日财政部批准上海、浙江、广东、深圳等四地发行地方债,额度大概在250亿左右。然而地方债重启未被股市看成利好,上证指数连续两天下跌2.07%,首次收盘跌破前期2319点的低点。

  这一消息确实难称利好。地方政府自行发债额度仍然包含于今年2000亿中央代发地方债,即额度并未增加。发债资金的用途方向也是明确的,主要用于保障房、中央和地方重点公益民生项目。而增建保障房就会对商品房价釜底抽薪。

  这表明,中国扭转货币紧缩的最后机会已失去,温州资金链断裂,地方大员赴京争取均无效。银监会主席刘明康19日即表态,银行可以承受房贷抵押品价格的40%下跌,同时各地商业银行提高首套房贷利率。

  诚然,对于中央政府而言,是否放松货币和信贷也是两难。如果放松了,又一轮房价上涨,又一轮地方债务规模扩张,难免会导致通胀再度上涨,前期宏观调控,尤其是房价调控功亏一篑。但是如果不放松,则难免在半年内出现四个中国经济的资金链断裂——民营中小企业的资金链断裂(这个已经发生了);国民资金链断裂(表现为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无力还房贷);房地产商资金链断裂(房产商破产倒闭潮正在爆发);地方政府资金链断裂(地方土地财政锐减,诸多在建项目将停工)。

  需要提醒的是,这四个资金链断裂一旦进入相互拖累的恶性循环,中国经济势必发生硬着陆,商业银行系统也将蒙受重大损失。还要指出的是,倘若人民币停止升值,热钱流入减速甚至逆流,目前“维稳”货币政策实际上就是更紧缩。

  目前中国已无既能免硬着陆,又能有效控制通胀的“两全其美”的方法了。其根源在于——多年来权贵和外资既得利益不断扩张,已经逼迫到中国民营经济,中国国民大众承受力的最后底线,产业中小企业承受不住,就是破产倒闭跑路;老百姓承受不住,就是房贷最后断供,银行系统危机。

  权贵既得利益的不断扩张的主要表现为:一,政府财政收税的不断膨胀,公务员队伍的不断膨胀,政府部门不断自我授权,增加以权牟利机会,增加企业和公民负担,扰乱民间企业的自由市场竞争。其最直接的表现是,近年来,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GDP增速,甚至达到GDP的两倍,更大大超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二是国有企业垄断能源资源,其自身利益不断膨胀,导致资源能源价格不断上涨,变相增加下游民营企业运营成本。同时其经营利润上缴财政的比例很低,能够直接纳入社会保障,补贴给中小企业和国民的更是微乎其微。三,国有垄断金融资源,其效率低下,存款负利率严重,导致了中国有着全球最高的储蓄率——50%的同时,却有着全球最高的民间借贷利率,常年在年30-50%,最近最高已达180%。

  外资既得利益不断扩张的主要表现为:一,中国企业的外贸盈余积累,即外汇储备,被法律禁止借给中国社保基金一分钱,却可以借给美国政府1.16万亿美元,借给欧洲各国政府6000亿欧元用于社保;不能借给中国政府一分钱用于建立保障房,却可以借给美国房利美和房地美3760亿美元,去买他们的垃圾债券,如今两房已经破产,债券严重贬值,回收绝望,却无人担责;二,外资企业在中国长期享受超国民待遇,占据最好的土地和政策资源,虽近两年来略有扭转,但外资企业在诸多领域已经形成了市场垄断,而中国的反垄断法形同虚设,民间企业不得不依附于跨国公司讨生活;三,人民币不断升值加息,导致中国外贸企业不得不承担由此产生的成本上涨,大量热钱涌入中国进行无风险套利,央行却以热钱流动性过剩为借口,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票,导致中国企业和国民的资金被抽到央行的水库中,由于热钱具备脱离银行系统赚钱的能力,紧缩货币收不了热钱,反而在民间翻云覆雨,借贷利率飙升,使热钱获得暴利信贷机会。

  权贵和外资利益在近年既得利益扩张,尤其在股市和楼市上形成共谋。在A股上,权贵主导的不断加速的IPO和大小非减持,使A股不断资金失血;外资热钱主导的股指期货,使得热钱从二级市场上财富转移的速度大大加快;在楼市上,权贵主导的土地拍卖,是推动楼市价格上涨的一级市场推力;外资势力主导的人民币升值加息,导致巨量国际热钱涌入投机,在二级市场上推动楼价暴涨。两者具有共同动力在股市楼市高峰,影响和控制舆论,把中国国民大众积蓄套牢在泡沫顶峰上。

  权贵和外资既得利益在改革开放以来不断膨胀,使得中国社会公众财富由增量减少,到存量受损,再到未来预期收入被剥夺,这在房产上尤有代表性。原来老百姓分的房子少,小,但还能分到一点;到后来分房取消,必须买房,要用已装到口袋里的钱去买房;再后来房价越来越贵,所有积蓄只够首付,要贷10-30年的款,用未来很多年的预期收益还现在欠下的债,而一旦房价大跌40%,几十年辛劳积累就会变成负资产。

  本质而言,土地资源的财富再分配严重不公,是中国一切社会不公正的源头——中国的土地和矿产这些天赋资源,本来是全民所有,人人均有份,按照这个道理,每个家庭在自己应得的那一块地上建首套房,应该最多只交拆迁成本的地价。现实却是,通过土地招拍挂制度,那一块本属于自己的土地,被拍到天价,民众不得不竭尽所能去购买。而拍卖土地得到的钱,很少投入社会保障房。矿产资源也是类似情况。

  这种地方政府和房产商(矿产商)的权钱共谋,是中国出现大量暴发户的源头,而这些暴发户的肆无忌惮,藐视公众,造成了越来越大的社会矛盾,严重威胁社会稳定。

  这一权贵和外资既得利益不断扩张的过程,最终必然表现为中国民营中小企业、中国国民收入被涸泽而渔,必然导致“两难”结果:放货币,老百姓承担不起高房价和高物价;不放货币,经济硬着陆,大量企业倒闭,老百姓失业还不起房贷,造成金融危机。

  时至今日,所有表面的维持局面、缓和矛盾的措施均已失效。这就构成了一种倒逼机制,如果我们继续回避矛盾,不解决根本问题,经济危机、金融危机乃至社会稳定和政治危机难免会接踵而至。

  未来三年之内是中国必须立志改革攻坚的最后机遇期了。改革攻坚有两条主线:一是扩大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由村级向上扩大直接民主选举,以对权贵利益扩张釜底抽薪;二是强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意志,消除“中美国”思路的误导,扭转以送礼为外交主要手段的风气,靠自尊、自立、自强赢得世界敬重。而这两条主线有一个核心,即中国社会公众幸福最大化的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主义、人民当家作主决定官员乌纱的人民民主要通过改革攻坚变成现实。

  如果改革攻坚不能成功,则中国要么彻底沦为美国的政治经济附庸国,要么将走上对外战争以转嫁国内危机的道路。

  历史的逻辑往往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对于未来,本人谨慎乐观。

  昔日文章回顾2011年7月26日:

  中国企业“战略迷失悲剧”逼近高发期

  中国房地产企业即将迎来倒闭潮

  “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中国房地产企业——已近在咫尺!

  由于过度重视与地方政府关系,而过度轻视宏观战略预测,过分蔑视社会公众怨声,中国大部分房地产企业正将迎来严峻宏观调控和市场泡沫破灭的严厉惩罚——未来6-12个月,中国房企将会有相当比例破产倒闭。

  房地产企业的最后一丝侥幸正变成绝望。2010年调控以来,银根收紧,房地产的企业信贷和个人房贷都急剧紧缩,股市融资也停顿下来。2011年以来,房地产商的最后希望只有房地产信托了。但是这扇门也在逐渐关闭,一季度房地产信托总额由2011年4季度的659亿下降到443亿元,占总信托的份额更是由14.9%骤降到4.69%。此后下降更快,而借贷成本急剧上升,由10%上升到20%,甚至个别达到30%。

  这扇门终于在6月份关上了。从17日起,国内主要信托公司已经暂停除保障房以外的房地产信托业务。虽然此次监管层并未以红头文件的形式下发,而是采用了电话逐个通知的“窗口指导”。此外,监管层还要求今后信托公司凡涉及房地产相关业务,都要到银监部门逐笔审批。这意味着实际卡住了房地产信托。

  房地产商应对宏观调控的另一个对策是,东方不亮西方亮,一线沿海城市已涸泽而渔了,就转战二三线城市,炒热这些地方的楼市,通过预售购房款的方式,以获得流动资金,维持一线城市的运转费用。今年上半年,二三线城市楼价继续上涨让它们又看到了一丝生机

  上周,这两个指望绝处逢生,侥幸过关的最后幻想都破灭了。

  7月18日消息,二三线城市的“限购令”名单不久将出炉。据悉,住建部已着手调查分析部分二三线城市和中小城市房价快速上涨的原因,并据此圈定新一轮的限购城市名单。这与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强调要求房价上涨过快的二三线城市也要执行限购政策的决定几乎同步。

  7月20日,银监会召开2011年第三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分析会,刘明康主席要求,银行金融机构审慎开展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战略合作,警惕网络借贷、民间借贷和小额贷款公司等领域的风险,密切关注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风险。

  7月22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要坚持不懈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坚持调控决心不动摇、方向不改变、力度不放松,坚决遏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确保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确保建设质量,确保分配公平。”

  从住建部到银监会,再到国务院,最后到最高核心层的党中央政治局会议,均一再强调“房地产调控的决心不动摇,力度不放松”。由此可以断定,已经关紧了的房地产融资大门不可能短期打开。除非相当一批房地产企业倒闭,由此带动房价较大幅下降,楼市调控成果得到明显体现。

  时至今日,合法融资主渠道大门已经关严,地产商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民间借贷。上周,本人到广东调研,与当地两个代表性商会进行了较充分的交流,得知,即使是商会朋友之间,地产的借款利率已经达到了年40%——这一利率意味着,如果借款两年半,其本金都会被耗光。

  现在已可以肯定地判断,中国地产商10年以来的好日子走到了尽头,很多地产企业已经深陷“四面楚歌”绝境,逼近“霸王别姬”时刻。在不远的将来,房地产业将发生很多令人唏嘘不已的悲剧。

  然而,地产商未来的“悲惨世界”很少有人会同情。因为其中很多人的暴富本来就是对社会公众的侵夺,当然他们贪的是小头,地方政府占的是大利;因为中央三令五声,三轮调控,很多人置若罔闻,一路对抗走到黑;因为本人和中华元智库自2009年以来不断升级对房地产危机的警告力度,然而很多人将之作为耳旁风。

  2009年10月19日,本人撰文《房地产泡沫已成中国人财富最大威胁》(首发于第一财经日报)指出:最令人头疼的是,房地产泡沫的隐患正日益放大,如果不能果断有效遏制其继续膨胀的态势,如再膨胀三年,将难免出现巨大雪崩,也难免将击穿中华文明复兴的经济底线,最糟糕的是,它与全球纸币崩溃(主权债务危机)同时袭来,则中国国内矛盾将空前激化,中国将难免被迫用武力向外转嫁社会危机。

  2009年年底,笔者连发《房地产泡沫硬在地方政府既得利益》、《结婚房为何会成为中国人命运绞索》、《楼市泡沫雪崩为何十倍猛于A股大跌》、《当泡沫难免,推高股价比推高房价好》、《中国楼市泡沫:黄金眼中大,人民币眼中小》(以上文章均刊发于第一财经日报),为2010-2011必将越来越严厉的楼市调控预警。

  2010年以来,中华元智库不断升级房地产危机预警,1月推出战略报告《中国房地产泡沫正将盛极而衰》;2010年3月,刊发《楼市轿子理论:坐轿者快把抬轿者压垮了》;4月刊发《房产盛极而衰黄金将成为中国投资品之王》(以上两篇文章刊发于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1月,推出战略报告《中国楼市:回调或崩盘》;2011年3月,推出战略报告《中国楼市拐点已到》……如此不断预警,作为战略预测者的中华元智库已经是尽心尽力了,只能说破产倒闭真的是这些地产商的宿命了。

  这种“战略迷失悲剧”仅仅地产商的笑话吗?非也,类似的悲剧正在金融业拉开帷幕,随着全球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全球纸币危机的深化,纸币信用资产正日渐逼近大崩溃的前夜。倘若这个大崩溃像现在房地产危机这样降临,那些缺乏黄金、石油、铜等实物资产财富,主要是纸币信用资产——现金、债券、证券等的金融机构,将面临灭顶之灾。这包括中国大多数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相当大比例银行、信托等等,相当有可能遭遇严峻的信用风险,甚至一些金融机构将被清零。这个越来越大的未来悲剧可能,本人已经预警了5年时间。

  “战略迷失悲剧”未来还可能发生在地方政府身上,过去很多年,地方政府一直是以“土地招拍挂”等手段,不断扩张既得利益,这样下去,终究有物极必反的时候。一言以蔽之,“公务员泡沫”将是中国最后的泡沫,而这个泡沫现也开始走向破灭的道路。

  无论是地产业、金融业和地方政府,“战略迷失悲剧”表面原因是缺乏开阔视野战略前瞻,缺乏广阔胸怀吸纳谏言,缺乏创新能力而路径依赖;根本原因是既得利益不断扩张的惯性,是内心无限膨胀的执着贪婪。

  面对未来“战略迷失悲剧”的不断高发,我们现在只能深深地叹息。同时我们期待,一个战略智慧前瞻备受重视的时代由此发端,而我们已经为此做好了准备。(仅供参考,投资者决策风险自负,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人分析参考了中华元(国际金融)智库的研究成果,特此说明

  中华元智库简介:

  中国首创的独立第三方金融市场战略预测型智库,其定位是“中国金融投资领袖的战略智囊团”,由“中国预测国际金融危机第一人”、黄金权威专家张庭宾领导创办。智库集成东方直觉智慧和西方金融理性为一体,以“帮助中国避免在国际金融一体化中遭遇金融危机、帮助中国投资者赢在国际市场”为宗旨,以首倡的“全息立体思维方式”为世界观,以独创的“中国立场的全球金融价值坐标系”为方法论,以路透、彭博等数据终端及自身积累的超过10万个财经报告为数据库,迎接近年来中国与世界宏观和金融大变局挑战,前瞻能力已被证明在全球独树一帜:2004年11月,预言石油危机将至;2005年7月,预见黄金大牛市; 2006年初预言美国未来两年遭遇金融危机(被经济学家韩志国称为“中国预测国际金融危机第一人”);2007年初,预警中国“后奥运股灾”;2007年10月,建议投资者离开A股买入黄金;2008年3月,警告中国世界工厂休克;2009年6月预警主权债务危机;2010年1月预测中国楼市正将盛极而衰;2010年10月预警中国经济未来2-3年将探大底;2011年初建议投资者离开楼市买入黄金……

  自2010年7月,中华元智库正式推出《中华元战略报告》以来,其以深入、系统、战略远见赢得了中国主流金融投资领袖的广泛认可,现在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平安集团、中信证券、中银国际、中国黄金集团、首创集团、美的集团等均已成为中华元智库的战略合作伙伴。